马晓宁
(甘肃省庆城县高楼小学 甘肃 庆城 745100)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小学阶段实施诚信养成教育是为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诚信的种子。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以下将在立足小学生学习、生活实情的基础上分析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在充分认知诚信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此为学生们构建起完整高效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养成教育的实施和社会现状、教学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外来的腐朽文化和落后思想正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其中比较严重的影响就是学生认为诚信没有价值,只想着如何投机取巧获得利益。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屡屡出现不诚信问题,如雇佣其他同学帮忙写作业、考试作弊等,若是不能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改造,那么发展成问题学生也只是时间问题了。除了整体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外,很多学生在家庭的溺爱和教师的放纵下难以认识不诚信的恶果,从而养成肆意妄为的习惯。当然,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也会对此展开详尽的分析。
总而言之,在各种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学生诚信养成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容乐观。然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其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国家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起诚信道德教育,在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出现了“诚信”的字眼。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诚信养成教育的迫切性还是素质化教育实施的目的性,小学教师都有必要做好诚信养成教育工作,让学生们在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获得正面引导,成为品德良好的优秀人才。所以,诚信养成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小学教学工作者应当在充分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对相关教育工作进行优化。
2.1 教师的诚信养成教育方法不当。诚信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教师需要在相关教育中作出全面的考量才能保证诚信养成的合理性。不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数小学教师都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诚信教育相关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诚信养成教育工作内容陈旧、僵化,只是用老生常谈的道理和千篇一律的说辞教育学生,在内容方面几乎没有创新,这也使得学生在长期教育活动中产生厌倦心理,对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无法深刻的形成记忆。很多时候,教师在实施诚信养成教育的时候只会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背后潜藏的道理却不与学生说明。正如很多学生将抄袭作业当成一件小事情,教师只说禁止,却没有说明这件事的严重性在于不诚信,而不是学生偷懒。当学生在抄袭作业的时候,心里想的也只是老师不发现就万事大吉,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件事对自身诚信的损害。由此可见,在本就浅显的是非教育当中,诚信养成教育只会显得空洞不堪。
除此以外,部分教师在诚信养成教育中不注重方法,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诚信养成对学生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但若是教师自身道德品质不可靠,学生就不会发自内心的认可教师的教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能上纲上线的斥责、辱骂学生,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自己认知诚信的重要。
2.2 诚信养成教育缺乏教育资源。诚信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为教学工作者们广泛认知,各个学科的教师也在诚信教育中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但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还是有部分教师表示可用的诚信教育资源不足。实际上,诚信教育的实例众多,但是教师们在使用过程中却会对主题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疑虑,最终落实到教学中的案例也是寥寥无几。除此以外,教师和学生间的阅历、认知差异显著,在诚信养成教育过程中,这种差异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所以说,教师在实施诚信养成教育时需要专业教育资源的辅助,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准确的理解教育内容。
2.3 诚信养成教育的机会不足。诚信养成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经常性的抽出时间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残余影响下,很多小学在教学中还是呈现出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特征,即课堂教学时间为繁重的学业任务占据,教师只能在有效的时间中穿插诚信养成教育内容,但是只言片语的点拨并不能起到突出的作用,诚信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还是比较有限。
3.1 教师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感染力。想要发挥诚信养成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依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真理的力量指的是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诚信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将“诚信重要吗?”当成探究对象,并设置“诚信给你带来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将对不同的人进行采访,有店铺主人说“诚信给我带来了财富!”有路人说“诚信让我感到心安!”,在活动的作用下,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诚信这种无形的力量最终也会给人们带来美好,从而更加信服“讲诚信,做真人”。
至于人格力量的表现就更多依赖于教育者的言行一致。若是教育者口头上喊着诚信,背地里甚至当着学生的面行失信之事,那么学生又怎么会信任教师所谓的“真理”呢?所以说,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强化自我教育,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当做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提高人格力量并不是让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杆,而是让教师在亲近学生的同时感受到自身的道德力量。在深入学生群体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空间和心灵上接近同学。实际上,教师想要让学生们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诚信的力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言出必行,很多教师喜欢用激励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当学生完成目标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履行,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学会应该如何诚信转化为行动。
3.2 优化诚信养成教育环境。诚信养成教学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就是实践,但是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又必须强化这方面的教育。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将诚信理念应用到生活当中,教师可以对诚信教育的环境进行优化,并采用模拟活动的形式对学生做出引导。在环境的优化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张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样的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
在诚信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改善教育环境,让学生用轻松活跃的状态面对诚信教育。例如教师选择用合作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重要性。游戏背景为商业交易合作,不同的学生将扮演商人进行合作,合作时可以选择诚信与否,然后就能获得不同的分数。例如两名学生合作时分别选定“态度卡片”,要是两人都选择出示“诚信”,那么双方在诚信合作的基础上获益,每人加两分;如果两个人中只有一人出示“不诚信”,那么不诚信者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收获了三分,“诚信”受到了损害扣一分;在两人都“不诚信”的情况下,合作失败每人扣五分。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学生受到“不诚信”的诱惑,背叛了合伙人。然而随着游戏时间逐渐过去“不诚信”的学生失去了合作对象,最终分数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诚信”的学生们却在相互合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分数。尽管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学生也逐渐明白,不诚信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利益,但却会断送长远利益,只有与诚信者合作才能做到互利共赢。在亲身体验下,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不诚信”时收获的苦果,受到别人信任时感受的温暖。在情感的作用下,学生自然也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主动在生活中践行诚信。
诚信养成教育的实施是一项旷日持久、涉及广泛的工作,相关教学工作者要及时调整教育态度,重视诚信养成教育,将诚信养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全观念、综合素养的切入点。在全面优化诚信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为学生们构建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让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实践诚信,真正成为讲诚信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