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燕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江苏南通 2263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教师只有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将“泛在学习”理念引入初中化学课堂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素养,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兴趣被视为推动教学工作发展的深层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促使其在更为开放的空间中重新解读化学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但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理论将基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放在第一位,对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问题并没有加以重视。在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泛在学习”的开展依然需要教师的直接干预。
作为一种时刻学习、随处学习的先进学习方式,要想帮助学生掌握“泛在学习”的核心内涵,使其围绕“泛在学习”的理念主动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立积极性为第一参考对象,对学生的化学技能、表达能力进行定向优化[1]。
以初中化学教材“常见的酸和碱”的相关教学为例,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如利用浓硫酸发起“剧变实验”:在烧杯中准备少量白糖,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浓硫酸与白糖相互混合,白糖突然消失,黑色的“柱子”从烧杯中“爬”了出来。这一“无规律”的化学实验现象会使学生大为惊奇,其迫切希望解读实验原理。在学生表达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后,教师可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实验现象进行剖析:浓硫酸具有强脱水性,其在与白糖融合后,白糖中的水分被浓硫酸脱离出来,白糖转变为黑色的碳柱。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学生会对浓硫酸的脱水性特点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并尝试将这一特点应用到其他酸中,依靠教学实验的客观展示,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酸”的性质展开探讨,从而培养自身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泛在学习”的落实提供必要支持。
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泛在学习”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性与持续性,在教学活动中,其将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从教学环节提取出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知识。在以往的化学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也会尝试利用“自学”理论开展教学工作,但最终的教学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开展自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或是缺乏长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或是对教学知识的解读不够全面,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泛在学习”理论也并不能很好地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基于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解读相关理论、掌握核心教学概念的机会[2]。
以初中化学教材“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化学概念。在教学环节,教师利用授课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展出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结构、相关定义,进而帮助学生初步解读化学理论知识,强化其化学定义表达能力。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活动、教学视频等材料记录下来,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难点书写问题进行梳理,从而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推进。部分化学方程式中包含着较为复杂的长难结构,为帮助学生解读化学定义与化学概念,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专业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调用相关知识,来加深自身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泛在学习”强调的教学核心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从其定义上来看,“泛在学习”保留着极为明显的开放性与应用性,但要实现“获取任何信息”的高级目标并不容易。基于此,教师应尝试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依靠开放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推进。
以初中化学教材“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相关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解读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帮助学生结成交流小组,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论述金属资源的应用范围及保护方法。不同学生所接触到的学习材料不同,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不同,对于化学定义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教师可开展以“金属的利用”“金属的回收与保护”为主题的化学交流活动,并依靠对实践内容的论述,帮助学生解读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提出对应的教学问题后,部分学生会指出“化学资源可应用在材料的加固、保护、储存等活动中”,部分学生则会对金属锈蚀、金属氧化等问题进行思考,针对“金属资源的保护”这一主题开展集中论述活动。
总之,“泛在学习”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的落实远非一夕之功,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合作学习、现代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提供可观察、可探讨的客观物象,从而为“泛在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