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凡 徐州医科大学
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研究,其目的是使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参与的力量训练能够符合他们的身体生长状态与发育的特点,进而让运动员们通过训练产生更加理想的专项力量素质的提高。论文分别从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着手,结合跆拳道项目的运动特征与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状态,选择适当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训练手段,安排适宜的训练负荷,可以更加丰富和完善青年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使大学生男子跆拳道项目的运动员所参与的力量训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大学生的力量训练过早出现专项化,促使大学生力量素质发展更全面,增长速度更快,增长的持续时间更长。
本文以徐州医科大学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运动员与女性运动员均为20人。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万方等网络资源与相关书籍的查阅,最终挑选了其中的7篇文献作为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需要,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遵循社会学问卷编制的基本要求,进行问卷的编制,并同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形成最终问卷。采取现场发放与回收的方式,向被选作研究对象的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运动员进行问卷,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100%。
3.逻辑分析法
根据文献资料以及访谈记录的相关信息,运用归纳、演绎和比较的方法全面分析跆拳道力量训练特征,构建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初选指标结构,根据指标结构归纳出更加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深入研究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当前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具体情况,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加以整合与分析,基本可以得出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反馈的问题,来对训练计划中的力量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探析。
当前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队的周训练计划中,专项力量训练次数较少,每周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在2次以上队员的仅37.50%,换言之其余63.50%的队员的周均力量训练无法达到3次。这说明在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队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以满足队员的发展需求。在访谈过程中,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队责任教师也表示,由于队员学习任务中、压力大,训练时间难以稳定、固定安排,因而对于专项技术的训练必须放在主要位置,力量训练大都依靠学生课余时间自觉参与。
从种种原因分析出专项力量训练的不足,以及学生自觉训练的积极性中不难看出:有20%的运动员除固定安排的训练时间外,几乎没有参加过专项的力量训练,甚至压根就不进行任何的专项力量训练。而参与力量训练的队员,对待专项的力量训练重视程度也不够,自觉进行训练的次数集中在每周2次以内。
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运动员所参与的专项力量训练以下肢部位的力量训练为主,核心力量的训练次之,上肢力量的训练则相对更少,只占到力量训练内容的17.50%。腿法在跆拳道技战术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所以重视下肢力量的训练理所应当。故在力量训练中,每一位队员都会参与针对性的下肢力量相关训练。但跆拳道运动的每一种腿法都不是仅靠下肢力量就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核心力量才能够完整地发挥技术动作的特点与优势。其重要性对于跆拳道腿法及拳法技术完成不言而喻。
相较于下肢力量的训练,核心力量的训练更加复杂多变,要针对每一个技术动作的类别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核心力量的重要性相对于下肢力量的训练也更加抽象,且容易被忽视。故核心力量的综合提升,对于队员们竞技能力的提升有着直观的正向影响力。
随着跆拳道赛事的进步与发展,规则的健全与完善,综合技术的全面化是必然趋势。拳法部分的技术动作与战术作为跆拳道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成的整体质量与效果对于比赛的结果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而拳法动作对于上肢力量是有针对性需求的。显然现阶段的上肢力量训练远远不够,这也导致了后期的竞技赛事中,队员想通过利用拳法得分并不容易。
通过对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队运动员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40名跆拳道运动员中,有80%的运动员表示在训练和比赛的中后段经常会出现因体力不支导致的技术动作严重变形、击打效果大幅度降低的现象。由此可见,在目前的训练计划安排下,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队运动员的耐力性力量素质亟待提高。竞技跆拳道属于强对抗的项目,力量耐力素质往往在焦灼的比赛当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故力量耐力素质的针对性训练对于徐州医科大学跆拳道队运动员极为重要。
大学生运动员因其并非为专业运动员,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所学专业的专业课中,能够参与训练的时间较少。在有限的训练时间中,对于技战术的训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够忽视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因此,可将力量训练分散在技战术训练结束后,在一定的疲劳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力量训练,再安排一次专门的力量训练课进行巩固和强化,从而有效地促进队员力量素质的综合发展。同时,责任教师也可制定一系列周力量训练计划,通过打卡等手段进行督导,灵活地增加力量训练的次数、强度和时间。
1.注重神经支配能力的训练
不同力量训练负荷对神经和肌肉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既有针对神经系统的训练方法与内容,也有偏向肌肉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以及力量耐力的训练方式。长期系统地参与训练可以神经与肌肉产生相互间的适应性,进而形成特定的“神经-肌肉”类型。而高水平运动员当中,速度力量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参与工作的肌肉(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能力的强化。最近的研究表明,采用最大负荷95-100%重量和1-4次的练习方式,能优先发展神经募集能力,而75-95写重量和大于8-10次的练习方式,优先发展肌肉横断而积。
2.注重协调发展
(1)上、下肢的协调发展
在以往的跆拳道力量训练中,我们总是过分的注重腹、背肌、腿部肌肉的训练,而忽略了上肢力量的发展。
跆拳道是一项以腿为主,以手为辅的对抗性竞技运动。强化与发展上肢力量,不仅能够让运动员在拳法进攻当中获益,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上下肢协调配合,从而提高出腿的速度和力度,进而完善运动员的整个技术动作体系与战术的执行力。通常来说,针对上肢技术动作的构成,使用组合器械、弹力绳等器材可以有效提高专项上肢力量素质。
(2)前、后群肌肉的协调发展
在进行力量相关训练时,前、后肌群力量的差异和练习的难度是不得不关注的。通过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使前后肌肉(肌群)获得更高的协调性与整合度,产生高度的整体性是整个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运动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时,也会获得更高的训练效率。
例如,大腿后群肌是主要的屈膝肌群,它是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组成。有研究表明,大腿后群肌力量如未达到前群肌力量的75-80%,便易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损伤。跆拳道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屈膝前摆,大小腿折叠的动作出现频率极高。因此,大腿后肌群的力量素质与前肌群力量素质共同强化,对于腿法的鞭打速度与力量的提升同样会有正向影响。
另外,力量发展的平衡,能够使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更加协调放松和经济实用。这一效果对于比赛过程中体能安排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因此,责任教师应在训练中根据大腿前肌群按照一定比例安排大腿后肌群的力量训练,以求综合提高下肢力量整体的协调性与稳定性。而且通过练习,它还可以起到前移时牵拉和把控身体重心的效果,使得身体整合力达到最佳化。针对以上训练目的,可以采用俯卧拉橡皮筋收小腿、支撑壶铃收小腿、跪立前倾双手撑地起、足高位仰卧髓摆腿等方式进行针对性训练。
跆拳道力量耐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员技术重复次数较少,技术发挥最高力度水平,还有一类是运动员技术重复次数较多,技术发挥次最高力度水平。最高力度水平不等同于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值,因为跆拳道是得分制的竞技项目,伦敦奥运会上已经正式使用电子护具,电子护具通过感应运动员技术接触合理部位瞬间的力值,判断能否得分,击打只有超过一定的力度才能有效得分。这个力度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就有一击制胜的机会,这个“重击”需要运动员的最高力度水平。训练主要采用计时的方式,重复技术动的持续时间控制在40-60秒内,使用护具或者靶,以运动员技术不再产生明显击打效果的次数为最终的重复次数,间歇时间也相应缩短,组数不宜过多,在运动员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安排下一组训练。
1.在对训练计划进行安排时,责任教师应适当增加体能训练的比重,为队员的技战术训练打好基础。在日常生活中,队员们也应加大对体能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的积极性。
2.发展绝对力量,要采用高强度、低次数的练习。发展力量耐力训练,要采用低强度、多次数进行练习。练习时应与专项特点紧密的相结合,并要考虑个体差异,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
3.提高跆拳道运动员腿法动作速度的主要练习手段有俯撑推拉重物,平衡垫上单支撑腿的内收抗阻练习,平衡垫上单支撑腿的外展抗阻练习等。
4.对于责任教师来说,对力量训练的充分了解、准确把握与合理安排能够在提高队员综合力量素质的同时,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