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芹
(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福建仙游 351200)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即重视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如何有效地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教育要求正确定位师生关系,综观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物理教师扮演着权威者角色,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向学生灌输知识,长此以往,形成教师讲、学生被动聆听和记忆的现状。虽然此种教学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然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十分疲惫,课堂教学方式亟待改革。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课堂是一种具有开放特征的微观生态系统,师生均为课堂教学主体,采取师生与生生互动方式,将传统灌输与记忆的教学方式转为对话—互动的双向教学模式[1]。当前很多物理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都会为学生演示教材实验,如果仅根据教材步骤演示实验,那么依旧会陷入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物理学习观望者和被动听讲的死循环中。高中物理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灌输知识者转为问题引导者,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物理实验,使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实验中的知识,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悟物理与生命、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事实上,上述方式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良好生态关系,课堂教学也从单一沉闷的灌输转变为动态化和持续化生成的创造过程,呈现强大的生命力,提高物理课堂的生命价值。
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因无法理解物理概念而难以高效解题,导致物理学习效率较低。对物理学科而言,概念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物理概念,学生才能运用相关知识推理和判断物理问题。物理学科涉及公式较多,这些物理知识概念有着较强的抽象性,是物理学科重难点之一,如果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概念,将难以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高中物理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强化物理概念教学。
首先,实验感知策略。所谓实验感知策略即借助实验器材重现某些现象,让学生调动感官研究和观察物理现象,并在此过程中提炼物理概念。一般实验感知策略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观察。学生运用物理仪器、调动感官,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相关现象,并获取相关感性信息,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本质积累素材。第二,推测。学生归纳总结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并基于已知结论推测和判断某些未知结论,在此过程中了解物理概念。第三,实验。实验是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即在人为控制下借助各类材料和物理仪器验证已有推测,证实概念正确与否。例如,在学习机械的概念时,物理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钟摆摆动、浮标起伏、树枝晃动等情境,使学生发现部分现象的共同特征,由此得出机械振动概念,并以此鼓励学生继续推测,所谓机械振动即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区域开展的反复性运动。教师运用实验为学生演示单摆与弹簧振子运动情景,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机械振动”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往复运动、平衡位置、回复力等附属概念。
其次,分层理解策略。所谓分层理解策略即学生围绕学习概念时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分析其共同特征,经抽象思维后形成物理概念。例如,在学习动量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人与小孩相撞,谁更容易摔倒?如果从惯性思维分析,学生会立即得出小孩更容易摔倒的答案。但经仔细分析后,学生明确由速度×质量决定彼此作用效果,并基于此得出动量概念,即物体速度×质量=动量。物理教师再借助具体问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动量,由此明确动量属于矢量范围,并基于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物理教师在讲解概念教学时需要启发学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规律的同时提升物理学习能力。
物理画图即通过观察、想象、构绘等视觉思维方式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表象,再基于表象作用将其转化为图像与图示等约定信息形式,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换言之,物理画图即借助图形思考。由于学生是独立个体,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培养学生画图习惯,使学生高效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作图的重要性。作图是一种物理思考方式,并非针对某一类型题目,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画图解题的意识,并使其养成良好的画图思考习惯。习惯源于日积月累的训练和重复,教师应对学生的画图提出严格要求。最初画图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习惯和不理解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实例让学生根据规定程序审题,虽然会花费较多时间,但能够得出正确答案。有时看似复杂的过程,能够带来正确的结果,有效降低错误的发生率。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物理画图的意义在于展现与解题有着紧密联系的关系和对象。在具体画图过程中,学生需紧抓与问题有关的对象,并注重表达含义,然后再描绘形象,做到一目了然。一般中学阶段画图多为图示和图像,图示有受力图、电路图、轨迹图等,图像有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波动图像等。其中,画好受力示意图在高中阶段尤其重要,可以说,高中物理的一切从受力分析开始。在大多力学问题中,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是画好受力示意图。速度—时间图像也极为重要,在分析多过程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速度—时间把复杂问题变得直观、明了,这样便能事半功倍地解答题目。最后,教师应重视教材插图教学。新物理教材呈现的图片相对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图片的作用表示和类比相对抽象的规律、概念等。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电场线描述抽象电场;运用等高线类比等势面展现电势高低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教材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图与抽象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作图能力。
考试时面对考题无从下手是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培养高中生正确解答物理习题的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需要在习题教学中善于巧用部分案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其掌握相关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审题是高效解题的首要步骤,任何类型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题习惯。大部分习题会将关卡设置在题干中,如果稍不留神就会被题目迷惑,进而得出错误答案。教师可借助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确题干中的常见障碍,使学生看清问题本质,增强审题能力。其次,教师应使学生学会转换思维。部分物理问题给出的条件相对有限,学生可能在阅读题目后无法明确解题思路。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转换解题思维,明确问题属于哪种类型和模型,并寻找正确答案。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练习才能积累解题经验,进而掌握解题技巧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培养学生注重解题细节。例如,在受力分析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受力的对象是哪个物体,要使用规范的符号标注每一个力。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学生一定要明确哪个是初状态,哪个是末状态,哪个力做正功,哪个力做负功。若不能把握细节,则容易出现错误。
总之,高中物理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及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结合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