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萍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曲子镇孟家湾小学 甘肃 环县 745700)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知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出文章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确保学生通过德育知识的渗透,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建立更好的家国情怀,逐渐成长为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以下具体分析。
1.1 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小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认知经历,身心还不够成熟,思想极易被外界所干扰。如今社会上充满了许多不良习气,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就会掉入不良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或者无法抵制各种社会诱惑,沾染不良的社会习气,阻碍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影响自身思想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德育知识的学习,有效分辨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在面对各种社会诱惑与陷阱时,学生内心也能保持高度的警惕心,避免受到影响。同时,语文中的德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时刻走在正确的路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借助文学作品的熏陶,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确保学生成长道路不会行差踏错。
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德育。从学生进入学校那一刻起,德育就与学生并行,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外,平时的生活之中,也随处都是德育的身影。教师在生活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家国情怀。如果没有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小学时期,学生大多对教师充满崇拜感,教师讲的道理学生也很愿意聆听,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培养。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教师就做到了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能够确保学生在这一时期接受到尽可能多的德育教育,确保学生在人生成长的最初阶段,就能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并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小学时期的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能力都很强,这一时期的他们十分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界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道德需求与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来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还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还能养成更加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与进步。
2.1 教师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当前小学语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现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师对德育渗透工作缺乏重视。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平时教学中只注重对课文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不注重对文章内涵与思想的挖掘。学生在教师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也不会自觉主动地思考课文中蕴含的德育知识,仅仅重视成绩的提高。平时对教师布置的各种教学任务进行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自觉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在这一阶段也无法接受有效的德育教育。
2.2 学生对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当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第二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德育教育缺乏方法,无法利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实行一言堂,教师占据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学生长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开展德育教育大多以说教为主,这种教育方式极易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教育知识就缺乏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教师讲述的各种道理也难以触发学生内心的认同感,教育脱离实际,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难以理解,因此,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效率也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1 转变教师理念,重视德育渗透工作。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以更加创新和动态化的思维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教育形势下,要有效做好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工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突破与创新,以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各种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知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平时,教师要注重对德育教育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做到积极主动的关心学生,了解学生需求,从学生需求出发,开展德育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对德育知识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还要开展德育活动,丰富德育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教育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知识,促进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师平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对德育元素的挖掘,并通过网络搜集与这些德育知识相关的小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增加德育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同时教师讲解完故事后还可以请学生思考自己有没有故事中的经历,自己当时是怎么做的,通过结合学生自身,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做到利用德育教育指导学生言行的目的。
3.2 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知识渗透,教师就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课程知识后,请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仔细感受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在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过程中,获得更多思想道德方面的感悟,进而促进自身道德思想水平的提升。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朗诵,学生的口语能力、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中内涵进行思考,又让学生在获得上述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思想境界的提升,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知识的目的也顺利达到了。例如,在学习《滴水之恩》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完后请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配上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迅速沉浸到故事之中,顺利引发学生的阅读感情,在学生朗诵时,教师请学生思考金龙前后的转变,并思考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金龙前后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可贵品质?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有感情的诵读,能够深刻理解感恩这种可贵的品质,并能够主动在生活中践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3 借助多媒体讲解,加强德育熏陶效果。要通过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德育知识,教师还要认识到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认知和喜好出发,利用多媒体打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丰富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知识的实用性,维持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热情,多媒体声光视频的多种呈现方式,能够为学生打造更加具体的教育场景,让学生清晰的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在情境中顺利带入自己进行思考,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思自己的生活中的言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道德观。例如,在学习《落花生》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给学生展示花生的生长变化,让学生通过对花生这种植物的了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书中所描述的丰收场景以及一家人收获的喜悦。通过观察花生的生长图片,学生能够直观地发现花生一直默默地生长在土里,没有鲜花美丽的外表,浑身长满了泥巴,可是在秋天来临的时候,成熟的花生不仅美味,还能让大家都填饱肚子,也能拿去卖钱,花生的价值在此刻比漂亮的鲜花要重大得多,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花生不贪图名利的品质。这种通过多媒体打造具体教育场景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更加具体明了,比教师口头教育能够收获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3.4 开展德育写作,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写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作文是学生对自己所学过的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写作,教师也能有效检验学生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情况。写作是学生对平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因此,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在写作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要通过语文教学来渗透德育知识,教师还要借助写作来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对各种德育知识展开充分思考,在创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德育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作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请学生以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主题,展开作文创作,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时,要对平时学过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知识进行全面回忆,在回忆、思考、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理解的更加透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也得以有效建立。通过语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知识渗透也能收获更加显著的效果。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号召,要求教师本着立德树人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语文科目以其丰富的人文性,成为了教师渗透德育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德育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更高的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让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