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11-22 02:07张燕燕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人教版思维能力思维

张燕燕

(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天坛中心校西关小学 山西 浮山 042600)

创新教育是当今的主旋律,一方面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创新,以更为多元、开放的手段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则是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推动其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此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把握学科本质,同时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核心设计更加具有实效的教学活动,确保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1.依托语文课程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落实习惯养成教育目标。当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升后,其思想会更为开放、思维会更加灵活,遇到问题之后,思考的角度也会更加多元[1]。这样一来,他们对教师、对“标准答案”的依赖度就会降低,而且也更乐于去探索和发现,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还会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在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完善个人的学习思路,及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促使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

1.2 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使之树立正确的意识,并形成良好习惯,同时在当前和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这些素养延续下去,通过长期坚持和积累之后成长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3 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创新能力的学生,其思维品质、学习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而且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充实个人内在,由内而外地提升自我,有助于推动其全面发展。

2.制约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2.1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教师未树立正确认识。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教师们都在积极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并致力于将各种新型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弊端,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然而,思想的转变本就需要漫长的过程,目前仍有许多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并未对创新教育形成正确认识,所以其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比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使用的教学方法也都是为学生成绩的提升而服务的,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却制约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积累相应的技能,也会因此影响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效果。

2.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不佳。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不仅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还要有对应的方法,保证理实一体,有效启发和训练学生[2]。但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虽设立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使用的方法却比较单一和落后,没有开创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也未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求新求异,同时未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导致他们的天性无法解放,也就难以在有限的时空内进行创新和创造。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3.1 改善教学氛围,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创新和创造的有利条件,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他们的喜好来调节教学气氛,同时采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便推动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田忌赛马》一文时,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动态演示课本中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情景,并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比赛中马与马对战的情况,分析田忌输和赢的原因,且可趁此机会提出问题:“孙膑帮助田忌取得了胜利,但有人守说他胜之不武,你怎么看?”以此触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分析和思考,此时有些学生认为孙膑违反了比赛规则,利用漏洞比赛,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表现,还有人认为本就没有明确规定要怎样对战,比赛双方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赛马,而最后教师则要加以总结,肯定学生们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理由,从而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并使之明确善于思考、能够抓住关键解决问题的重要性[3]。在这一轮轻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会不断发散思维,且会对课文主旨产生深刻印象,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创新兴趣。

3.2 挖掘教材要点,引导学生主动创新。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要点内容,找到引导学生创新和创造的机会,以便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一文为例,该文主要体现的是“语言的精妙”和“杨氏之子的聪慧”,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重点,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引导学生创新,即可以提出:“如果‘孔君平’不姓‘孔’,那么将其改成什么姓氏还可以套用这一句式?”由此触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使他们在参与中提出更多新颖的想法,这时有些学生会将“孔君平”改为“杜君平”或者是“杨君平”,然后将杨氏之子的反驳改为“未闻杜鹃是夫子家禽”、“未闻杨花是夫子家树”等,有助于切实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对语言艺术有更加深刻地理解,真正体验到“杨氏之子”的聪慧。经过要点训练,学生们在课堂中可以打开个人思维,以更加灵活的思路去分析问题,也能够将所学化为所用,融入个人智慧进行创新和创造,继而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3 注重情感激励,促使学生质疑和求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培养其求异思维,同时要加以激励和引导,强化学生的自信,从而推动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如“远处的事物小、近处的事物大,远处的事物冷、近处的事物热,这都是生活常识,但是放在文章中两种说法却是矛盾的,这是为什么”,此时教师不能急于评判学生想法的正误,而是要先给予学生表扬,认可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态度,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普及科学知识,演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导致视觉差、感觉差的原因,从而使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文中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之后再以孔子的语气给出合理回答。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解疑,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同时能够保护其好奇心、求知欲,使得其以更加端正的态度对待学习、不断求新求异,从而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4 优化策略,促使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创新创造。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学生创新创造的前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象,不断拓展他们的思维,从而为其创设有利的创新空间。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桥》是一篇小说,其中有很多环境描写语句,也有一些比较隐晦的描写,那么在讲课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围绕具体内容展开想象,如要求学生根据小说情节,依据“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一句展开想象,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也可根据“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一句展开联想,猜测“老汉”想说却未来得及说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想象文章结尾“老太太”可能说的话或做的事,以此促使他们基于课文内容不断发散思维,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同时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领会文本内涵、把握小说主旨,且能推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4]。

3.5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辅助其创新创造。及时地总结和梳理能够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异同点,从多元角度展开分析和解读,进而不断强化其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和梳理所学内容,以便切实提高其学习成效。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要点,即可以将课文题目作为核心词汇,然后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作为第一层级的主要内容,再于第二层级分别分析每个故事中蔺相如和廉颇的表现,如“渑池相会”中,蔺相如坚守原则、誓死维护赵国尊严,且不畏强权、机智勇敢,而廉颇则冲动无礼、居功自傲,通过对比高下立现,也为之后的故事奠定了基础。通过分析和比较,学生会更加熟悉文本情节,也会更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同时能够对文本主旨产生深刻印象,并从已知信息中获取更为丰富的观点,有助于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3.6 开展语文实践,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实践是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模块,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精卫填海》一课时,首先要让他们扩写文章,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文章内容画成连环漫画,展示精卫填海的原因、经过,还可以鼓励学生想象最终的结果,以准确的画面呈现出来,最后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精卫改写结局,使故事更加圆满[5]。此外,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组织学生做手工、做实验、开展表演活动,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之以多元形式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更多新想法、掌握更多解决学习问题的新策略,以便推动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实现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教师应不断挖掘教学要点,利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注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思考、深入分析,通过合作、探究收获丰富的学习成果,并获得更多启发,敢于打破固有认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人教版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