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贞花
(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福建 龙岩 364200)
现今小学作文教学遵循的是“从仿到创”的基本途径。作文起步教学自然应该以“仿”为起点。范文引入,写好下水作文,展示优秀作文,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像孩子摹仿成人走路、说话、吃饭、穿衣和其他所有动作一样,学生开始作文也离不开摹仿。作家邵燕祥回忆他走上创作的道路,也就是从摹仿开始的。他在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叫写以“春”为题的作文,他摹仿朱自清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将“近”改为“重”,深得老师赞赏,从此写作兴趣大增,把当发明家的志愿悄悄地换成从文了。教学实践也证明,以某一名篇为范例,从构思立意到布局谋篇,从文章样式到语言风格,更换素材,依样画葫芦,学生就能熟悉此类作文的基本思路,把握此类作文的基本形式,学会此类作文的基本招法。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教材无非也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学会“摹仿”,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不乏堪称观察和表达典范的课文,如人教版的《猫》《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观潮》等,在阅读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观察和表达,以发挥读写结合的功能和优势。如学了《猫》一课,掌握作者抓住猫“既老实,又贪玩,又尽职;既温柔又固执;既胆小又勇敢”的特点,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学习老舍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都能把小动物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这都源于学生学通了课内,摹仿得兴趣。
梁启超说:“观察的条件,头一桩,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兴味,用全副精神注在他上头。”成人尚且如此,小学生的观察更受情绪和兴趣的驱动。中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莫过于游戏,关注儿童,以人为本,将观察活动与游戏活动融合起来,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中,尽情地娱乐,全身心地投入,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提供强大的动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孩子的“玩心”,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孩子在快乐中习作,就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如在指导写《吹泡泡》的作文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瓶泡泡水,在活动课上组织学生玩,并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要注意认真观察同学们吹泡泡是怎么吹的,吹出的泡泡什么颜色,吹时说了什么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作文指导课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把自己观察到的、听到的、自己玩中心想的滔滔不绝地毫无保留地和同学们交流起来。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说,在说后写,写出的作文生动形象,感受真切。在《吹泡泡》的作文中,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我一吹,一个大泡泡诞生了,它慢慢悠悠地向上飞去,在阳光下,闪着五颜六色的光,美丽极了!”“有时一下吹出五六个泡泡,好像几个小娃娃抱在一起在说悄悄话。”“小朋友们有的拍泡泡,有的打泡泡,有的追泡泡,我们使劲地吹着,仿佛来到了泡泡的世界里。”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时,我用游戏的方法引入——“我和春天捉迷藏”,深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春姑娘悄悄地来了,你听,那是她的脚步声,可春姑娘也是个顽皮的孩子,她正和我们捉迷藏呢!她躲在哪里呢?你们能把她找出来吗?比一比看。”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和春天捉迷藏,再让他们说“春天”,写“春天”,学生一个个说得眉飞色舞,写得神采飞扬。这是一位学生《我和春天捉迷藏》中的一段话:“春风轻轻地吹,春雨蒙蒙地下,春姑娘悄悄地来了人间,她正和我们玩捉迷藏呢,我来到草地上,发现春天原来躲在小草里。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织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绿毯子,我高兴地喊:‘找到了,找到了,春天躲在小草里呢!’ 我又来到公园里……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离不开实践,实践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实践丰富了,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生活是个大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如通过平时游览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受大自然的美。组织学生进行野炊活动时,引导学生观察烹调和品尝饭菜时的动作神态,体会野炊过程中愉快劳动的心情,留意捕捉有趣的话题,感受同学间的友爱。结合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等。此外,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所以我们也应引导学生留心其家庭生活,不失时机地撷取习作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来个“小鬼当家”,在父母的陪伴下亲自到菜场与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在父母的指导下炒菜做饭,洗衣洗鞋做家务,使得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父母的辛劳,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等等。学生走入了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原始材料,在活动中接触或亲身经历一些人和事,心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这些均可成为习作的良好素材。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几则》。我让学生课前去泡绿豆,每天观察绿豆的发芽过程,并做好记录。通过在亲身实验中观察、思考、探究,积极性高扬,写出了许多好的习作。如,这是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的几个片段:“今天,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一起去菜市场,买了一些绿豆,我选了一些比较饱满的绿豆,泡在塑料瓶子里,我一动不动地蹲在瓶子旁,目不转睛的盯着,不一会儿,绿豆宝宝们开始冒泡泡了,一个个水灵灵、亮晶晶的,我心里默默地叨念:‘豆宝宝,多喝点儿水呀,快快长大吧!’吃过晚饭,我又迫不及待地来观察了,发现它们个个都比刚才更胖了,中间出现了一条缝,好像是吃得太多了,把绿衣服都撑破了”。片断二:“早上五点多,我本来想多睡一会儿,但一想到绿豆宝宝,我就飞奔到阳台上,只见绿豆宝宝把衣服脱光了,全身呈白色,像一个刚洗完澡的小胖娃娃,还长出了小嫩芽,有的像蜗牛的触角,有的像个小小的逗号,有的像一只只小蝌蚪,可爱极了。我一蹦三尺高:‘妈妈快来看呀,我的绿豆发芽了!’可爸爸妈妈还在睡梦中,我捂起嘴巴笑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怕习作,其根本就是没东西可写,缺乏习作素材。学生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没有留心观察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捕捉生活细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关注生活,寻找写作的真实素材。记得在一次日记检查中,我发现一位同学日记本上空空如也,一个字也没写。我很生气,课间把他找了过来问其原因。他很委屈地对我说:“老师,这周我哪儿也没去,没东西可写。真的,我想写,可我想了很久,什么也没写出来……”我听了,更生气了,说:“没写就没写,还找理由推脱。”他听了,哭了起来,战战兢兢地说:“真的,老师,我没骗你。当时我还问了爸爸妈妈,他们没空,都叫我自己想,自己写,我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来。”看着他那委屈的可怜样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当年为了让我们几个孩子能顺利考上一中,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每天晚自习后,都会给我们额外布置一篇日记。回到家的我常常为没东西写而烦恼,为了交差,有时我不得不生编乱造,今天写我捡了一毛钱交给老师,明天写哪位同学帮同学修凳子……想到这,我猛然发现我今天批评的学生不是跟当年那个陷入困境的我一个样吗?为什么会这样?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真的没东西可写?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走出这种困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叶圣陶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看到写在读书笔记上的这句话,我豁然开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生写日记,就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仔细观察,细致描绘,传达细腻的感情。那个孩子周末写日记的经历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素材吗?于是,我再次找到这个孩子,引导他把那个星期写日记的烦恼真实写下来,他很愉快地接受了并很快写好了交给我。他在习作中写道:“哎,又要写日记了,写什么好呢?”我坐在书桌前,看着面前空空的日记本,自言自语道:“怎么办?怎么办?看来必须求助爸爸妈妈了。”……求助无果后,他又写道:我来到小区楼下,希望能找到一些灵感。到了楼下,看到幼儿园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正玩得不亦乐乎。我羡慕极了,心想:多开心啊!要是不长大,一直在幼儿园多好啊!对了,幼儿园的鸡腿好好吃哦。想到这,我真想变回小时候的自己,转眼一想:不可能啊!人都要长大啊。看着那些正玩得起劲的小弟弟小妹妹,我小声嘟囔着:玩吧,玩吧,过几年,你们也得做作业了……多么真实,多么好的一篇日记啊!我被他习作中表达的真情实感深深地感动了。我错怪他了,是我这当老师没引导他呀。于是,我将他的这篇习作当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同学们纷纷夸赞,他激动不已。从此,他的日记越写越好,再也没说类似没东西可写的话了。在后来的日记中,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灵感,只要你是有心人,就不愁没有灵感了。
这样,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深厚的观察兴趣和热情,可极大的提高观察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当然,中年级学生尚未经历系统的观察训练,更未掌握的基本技能,无目的、无序,表面、片面,是常见的毛病。要提高其观察质量,使之掌握观察技能,写出好的习作,教师给予充分、细致的指导以及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作文教学只有充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乐学乐写,常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