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莉
(安徽省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 合肥 231200)
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主流趋势。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抽象思维,小学教学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需要主动摒弃过去常用的说教式教学手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在构建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推动实现内化知识的目标,进而为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科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导入进行实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帮助他们思考,进一步带入实际生活,也好进行知识点铺设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在本节课程中要学会如何跟朋友保持一段和谐的关系,成为好朋友需要做什么事情,在学习之前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个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让大家描述自己班级内的好朋友的特征,其余学生根据这位学生所提供的线索,来进行猜人物,猜对者可进行奖励,在面对这样的活动,他们必然都是比较兴奋的,你一言我一语都能够投入到课堂之中,与此同时也要维护好课堂纪律,当结束这个互动之后,教师再来询问大家跟好朋友之间是如何保持良好关系的,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投入到平时生活的状态,此时此刻,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逐渐突出今日学习的内容,按照课本内容逐渐上升学习难度上,他们最终能够掌握到全部的内容知识。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还是需要上升到实践,在实践方面,教师可以仔细观察,他们平时在班级内好朋友之间如何相处的,方便给出他们建议,引导他们和谐相处,拥有也有一段和谐友好的关系,做出引导尽量让他们拥有正确的行为,在校园中拥有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友谊时光。
在新课标的目标设定中,明确提到“热爱自然”,特别是呼吁学生要“亲近自然,喜欢在自然界中自由活动,充分体味大自然的魅力”。这条规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养成热爱自然的行为习惯,形成与之配套的道德认知。基于这条规定目的的实现,部分教师把课堂中范围局限在教室内,借助文字、图片及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展示外界的自然风光及各地的生物风姿,虽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却仍然没有克服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对此,更为有效的策略是教师走下三尺讲台,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真正的田野中、大山里、花海内、土地上,近距离地拥抱自然,收获新知,升华情愫。
例如,在讲解《大自然,谢谢您》的时候,和传统的说教式模式相比,组织独具特色的亲子社会活动效果更好一些。比如可以考虑带着学生去附近的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景点,组织秋游春秋等相关活动。部分小学生过去可能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的兴致往往特别高涨。当学生大自然的美景,难免心生热爱之情,在这种热爱中他们也无形中收获了关于大自然相关知识,教师也收获了教学显着提升的效果。
大部分学生在家中极少参与家务劳动,而他们的父母对此也不以为意,这种情况实际上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纠正他们懒于劳动的习惯,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时候,教师可考虑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对所负责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把打扫地面、擦黑板、擦玻璃、洒水及室外卫生等任务分派给各组,完成后然后组织“一起找找茬”,让各组检查其他组的劳动成果,指出其中的不足,同时更要肯定其他组的优点,在基础分为60分的情况下,找到一个问题加5分,发现一个优点加3分,被发现一个问题减10分,看看哪个组得分最多。在这种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会更加仔细地检查墙角、地面、玻璃、讲台等各个地方是否存在污迹,化身成为明察秋毫的“小法官”,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动力。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特别是微观的人群结构出现的变化,过去充满浓厚人情气息的单位小区、自然村落被新的地产小区所取代,人和人之间出现了疏离感,特别是现在的邻居和过去的邻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逐渐失去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掘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注意强化学生的这种本质属性,为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尽可能的条件。
例如,在讲授《这些都是大家的》一课的时候,可考虑按照学生的社会社区分布情况进行分组,让居住在同一或相近社区的若干孩子组成一起,集中在他们共同的社区中,就居民、住房、教育、治安、环卫、商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反映具体情况的基础资料,让他们对其居住熟悉的社区的了解更加深刻,为他们以后对社区社会做出贡献提供早年的动力基础,为他们未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造良好条件。
在课堂上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而言,设置交流讨论活动,提高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最重要的是在讨论活动中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们的状态,通过他们的反馈做出及时的教学策略改变。比如:在学习“说话要算数”这一节课时,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个问题,那让大家说出自己是否有过说谎的现象,在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愿意诉说自己的经历,教师可以先稳定一下大家的情绪,设置一个活动,先缓一下大家的心态,等到大家适应这个课堂之后,再开展诉说经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这个讨论过程是十分关键的,教师不要忽略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想法,针对他们错误的思想及时纠正慢慢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逐渐引出说话要算数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学习上就是尽量要减少一味输出,最好做到让学生占据课堂让他们来自己了解,可以通过自行阅读的方式,让他们了解知识,在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环节,让他们主动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说出之后,他们必然会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引出核心内容,最终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有所感悟即可,有了感悟才能够真实有效的对知识有所运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将实践活动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环节之中,利用对实践活动进行作业化的创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环境中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实在自身的行为实践之中去,以此使其进一步建立起对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性认知,并在实践中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应用经验,为学生知识的内化以及知识应用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从家庭生活中寻找可以利用的“废品”,之后,引导班级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展开创造活动。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将纸盒与瓶盖做成汽车模型等实践活动展开环保实践。在环保实践之中,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家庭中废品的实际利用价值,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建立起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在内化了相关知识的同时,为其未来的环保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意识基础。
另外,教师在设置课堂作业上,尽量以实践为主,这样的话可以方便他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之际,能够在生活中,锻炼他们对知识的运用情况,设置实践作业需要和家长相互配合,让家长也了解学生在发展阶段需要养成何种习惯,拥有怎样的思想,因为家长与孩子是关系最紧密的,自家孩子在生活中的状态,家长也是最容易看到的,教师可以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创建一个聊天群,在群里讲,一些时间作业以公告的形式分发下去,让家长和孩子都能了解时间作业的内容是什么,等到他们了解之后再和家长一起监督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发展,通过他们的行为以及作业展示来确定他们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在实践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只有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才能够拥有正确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也能够完美诠释课程内容,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的核心根本原则,这对于他们在人生这条路的发展时期到了重要作用的。关键是通过和家长配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变得紧密,对于培养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培养下,也会越走越远拥有坚实的能力发展。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在未来也需要他们去传承,唯有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形成家国情怀,方能形成远大理想及崇高抱负,方能成长为有志青年。其实,新课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确定的重要目标就包含热爱祖国的相关内容。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重点强化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熏陶和渗透。对此,教师可借力具有发掘潜质的教学资源,考虑组织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将爱国情怀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
《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可考虑组织种类繁多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比如,可考虑带领学生一起制作五星红旗,借助绘画、布艺、剪纸及电脑修图等方式,制作不同形态的五角星,在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相关技能的同时,在内心中烙下了关于五角星的深刻印象,五角星所承载的爱国情怀也同时埋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进而让初步了解祖国的教学目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总而言之,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之中,优化实践活动的环节,创新实践活动的模式,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直接体验教学内容,以此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深度学习目标,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摆正教学思想,其次要从中挖掘好知识点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创新模式的手段,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象,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