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激励政策对口译学习影响的研究

2021-11-22 01:47陈佳慧
现代英语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竞赛

陈佳慧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引言

口译是实用性非常强的领域,其对听力、口语表达、思维转换、反应速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百科知识,以及各相关技能都有较高要求,因此无论是本科翻译专业还是翻译硕士(文章特指专业硕士,例如“英语口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往往会先设置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大多数高校还会在前期设置“翻译概论”“基础笔译”等课程来帮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情况,并在学生有所积累之后,于后续口译教学阶段进行具体学习和模拟。

二、国内常见的口译教与学模式

无论是本科翻译专业还是翻译硕士阶段,口译类的课程开设之前一般会有“听力”“口语”等基础技能学习课程,以及一些相关的语言知识类课程。例如本科翻译专业常见的“基础英语”“语法”等课程,在完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在口译入门阶段一般会开设“联络口译”或“基础口译”等口译基本技能学习和简单口译专题模拟的课程或模块。之后一般会开设“交替传译”“专题口译”等以常见口译活动专题为基础,在口译间隔和语言难度或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难度加大的课程,同时在同一阶段各校一般会根据各自的培养特色和方向开设其他特色课程或选修课,例如“会展口译”“商务英语口译”等。当然在这一阶段之后一般还会开设“同声传译”等课程。也有一些学校同时开设“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课程。另外,一些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还会同时开设“口译实训”“口译工作坊”等实践类课程,来通过实践和项目模拟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具体实操中,通过实践进行积累。

在具体的口译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阶段,大多数的口译课程往往采用教师选择项目或某一专题的材料,带领学生现场模拟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点评。大多数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基于教材、参考书,或各类讲话进行模拟之后,根据参考译文进行自我点评和积累。

这种教学模式自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磨炼相关技能,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大多数教学都属于模拟,尽管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帮助,但是在心理层面能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另外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断重复上述模式可能会过于“单一”“无趣”,甚至由于部分材料的参考译文其实是笔译后的结果,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可能反倒会起到一些“打击性”的效果。

三、竞赛激励政策概述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上述现象,甚至表现为“不自信”或是“提不起兴趣”等。在一些比赛报名时,有的水平相对不错的学生并未报名,经询问,一些学生认为比赛“距离自己很远”,或是认为“自己根本不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所在的院系经过讨论和调研之后,推出了一套竞赛激励政策,即通过将部分相关课程的平时成绩和竞赛挂钩,推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分数激励机制。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在激励政策中,不只设定了获奖学生可以凭证书兑换相应的分数,参与相应比赛的同学也可以申请对应的奖励。其中参与和不同获奖级别对应的奖励项目和程度不同。

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口译本身对各方面的知识、能力都有要求,因此在政策设置时并未限制仅为口译竞赛,而是相关竞赛即可,也就是像演讲比赛、词汇大赛等均可参加。

四、对口译学习的影响

在政策推出之后,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相比以往大幅提高,同时为了能够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明显提高。

除了上述比较明显的结果外,在学生的口译学习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普遍的积极影响。

(一)自主学习度提高

对于上文提到的一些“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在政策出台之后,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其普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推动

和过去的单纯课堂推动不同,在竞赛和激励政策的推动下,很多学生有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进而形成了自我提高的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效度,因为在有“明确”目标的带动下,大多数学生会形成“计划”或是产生了对应的目标驱动力,促进其将练习落在实处。

特别是对于一些本身没有明确目标,或是比较“茫然”的学生,这一点尤为明显。就目前的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在入学后缺乏目标,特别是在大一阶段,由于大学的教育体系和高中截然不同,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很“茫然”,在“没了明确的练习册”和“题山题海”之后,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而这种茫然也往往同时伴随着目标缺失,有的学生对未来并未形成明确规划,突然进入需要“自我管理”“自我选择”,一些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而这一适应期如果没有外力推动突破,学生很难独自“走出去”。这一点看似影响不大,实际上若形成“惯性”,则可能成为随波逐流或是自我堕落的开始。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竞赛机制,给学生以“目标”,哪怕这一目标在未来发现和其后续发展规划尚有距离,在推动学生走出“舒适圈”、停止“茫然”等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

2.形成“习惯”或“成就感”

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本身并不是反感学习,而是没有形成习惯、个人缺少规划的原因造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此类学生很容易由于竞赛的目标推动开始着手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逐渐形成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竞赛结束,一些学生也已经形成了“生物钟”,或是获得了相应的“成就感”。因此,在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的情况下,会更乐于持续下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在观察中还发现,即使是对没有真的参与竞赛的学生来说,政策的出现也对其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原因主要有两个,即为未来做准备和氛围推动。前者主要是因为有政策保证,一些学生哪怕没有参与,但是看到其他学生获得了实际益处,因而受到鼓励,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下意识努力为未来参赛做准备。其次是在政策的推动下,学生的大环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学习氛围明显提升。这种集体氛围对于处在其中的个人来说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看到其他人都在努力,很容易形成一种“自己不学就会被落下”的心态,或是形成一种积极的“从众”状态,从而间接推动了其自主学习程度的提高。

(二)自信心提升

在上文也提到很多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政策的驱动,一些学生本身是抱着拿“参与”奖励的心态参加的比赛,而最终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活动,对自己的水平有了一个重新定位,进而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学生参加的比赛和口译本身相关性较远,但是通过比赛“练胆”或是获得了“自我肯定”之后,再参与口译活动时,可以明显发现其信心有所增强,在表达时流畅性等明显有所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此次比赛本身并不重要,其对学生的整体影响确实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由于口译活动本身是一个高压的活动,而很多学生在进行具体的口译练习或口译任务之前很少接触同样压力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刚开始从事口译工作或活动时,很容易怯场。特别是对于一些本身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在公众面前讲话可能会出现不够自信的现象。对于这类情况,在一些能够提供相应压力的竞赛的锻炼下,可以发现其在自信心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像一些公共演讲或辩论等比赛,在参赛过程中,不但可能帮助学生“练胆”,还可以磨炼其相应的表达能力等。

(三)知识和技能储备增加

随着学生参加不同的比赛,在准备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这里的知识点可能是词语的表达、语言的结构思维、背景知识,也可能是针对某种情况的应对技巧,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其后续口译学习的基础。

另外在观察中也发现一些学生由于相应知识储备的增加,在后续的学习中表达更为自信。这一点在口译中十分重要,因为口译员主要提供声音服务,译员的状态和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听众,如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所迟疑,他的译文输出就很容易表露不确定的情绪,而且这种“不确定”是持续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译员本身的知识储备和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情景,如译员对某处原文没有听清,或是由于发言人带有较为严重的口音或语速过快等出现影响译员听力理解的外在因素等情况下,良好的知识储备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进行临场应对等。

除此之外,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同时得到了提高、形成了相应学科的学习兴趣或相应活动的参与热情等。总体来说竞赛激励政策对学生口译学习有很多积极影响。

五、结语

竞赛激励政策对于口译学习有诸多积极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直接作用,有的是间接推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可以大胆假设其他正向刺激,例如职业资格证书等,也可能会产生同样或相似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竞赛激励政策只是手段之一,教师或相应组织机构可以给学生提供“目标”或“环境(氛围)”,帮助学生塑造个人目标、形成习惯,进而直接或间接推动其后续学习。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趣谈
创新思维竞赛(3)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