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 峻
(芜湖县第二中学小学部,安徽 芜湖 241100)
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社会和充分就业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也是应对当前和未来发展变革个体所需具备的素养。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个体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生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之于学生发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撑性作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因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群体及其成长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加重且日渐突出。体育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个人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体育学科教育培养留守儿童核心素养,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让留守儿童逐步形成具有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留守儿童自幼远离父母,父母长期离家,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对孩子成长期间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的指导和教育较少,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甚至借宿在亲戚家,与父母的沟通存在一定代沟与距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内心的想法、感情无处诉说,只能独自承受,长此以往易导致留守儿童形成沉闷、内向、自卑、胆小、不愿与人交流等不良的性格特点,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受父母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的原因是因为父母要供养其长大和上学,由此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中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自责、压抑等不良情绪。一旦遇到困难或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的自卑心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是儿童性格、智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与父母的感情共建期,也是儿童学会交际语言和交际能力的基础阶段。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加之监护人的忽视和环境的影响,使留守儿童缺失了接受和给予、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使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冷漠、自私、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在学习、生活中不愿与人交流,集体活动参与度低,从而产生了厌学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儿童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形成以发展儿童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为价值追求的最基本最重要核心素养。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多年,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加强体育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但现阶段,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各个学校并不太注重体育课程,教师为讲解其他学科知识,甚至占用体育课,导致体育课常被忽视。而小学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与父母情感的沟通和监管,极易造成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养成较多的不良习惯,身心发育受到限制,面临更多的问题。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管,或借宿亲戚家,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儿童比较溺爱、迁就,对留守孩子的学习几乎没有太高要求,更不重视体育学科的学习。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较少,学习体育的兴趣低,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难以建立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也不利于锻炼人际交流能力,从而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各个小学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让留守儿童在体育锻炼中强身健体、抵抗疾病,消除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让其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实践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和来自他人的关心,从而促进留守儿童个人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针对儿童爱玩的特征,将游戏融入教学,不仅能增加体育教育趣味性,还能帮助儿童更高效地接受、理解知识。但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管或委托亲戚代管,监护人存在一定安全监护压力,过分担心儿童的身体状况,担心体育课产生运动损伤或运动后着凉生病,加上部分留守儿童个性差异和有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和单一,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体育课上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反感情绪,对体育课失去信心。而在体育教学中穿插体育游戏,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留守儿童体育课的兴趣,促使留守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丰富体育教学形式与内容,使留守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锻炼身体,培养留守儿童的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同时,体育游戏本身的奖励机制特点,在激发留守儿童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能培养留守儿童与同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意识,为留守儿童的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教学环境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环境,其以环境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儿童学习活动的过程,系统地影响着留守儿童学习活动的效果。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大多数监护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文化课的成绩,学生被灌输的思想也是体育不能帮助其考上好大学,因此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越来越缺乏积极性。但小学体育是所有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儿童体育兴趣的初始环节。因此,必须要正视体育教学环境问题,找出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因素,提高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且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促进留守儿童个人素养的形成。
3.3.1 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拓展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广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设施既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体育馆、田径场、球类场地、体育器材等。完善的体育设施能使留守儿童有多种选择性,能使其充分地选择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极大地促进留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拓展其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度。
3.3.2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促进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深度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的、流行的、有广泛性的、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作风,是一种无形教育力量的体育教育氛围与环境,是师生共建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某些学校有体育周或体育节;某些学校每学年开展的多个单项校级比赛,如跳绳比赛(竞速赛和花样赛)、棋类赛等;某些学校每个学年开展的集体性体育活动,如校级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让留守儿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的魅力,且有些体育活动都是大家合作完成的,要求儿童之间互相团结、互助友爱,鲜明地体现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特征。通过体育传统与风气和体育比赛促进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有更高目标追求,达到锻炼的深度,同时培养留守儿童人际交流能力与意志品质,使其个人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少年强则国家强,因此对国民素质的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打好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基石。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加强留守儿童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各小学必须关注的重点,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小学在对留守儿童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需要就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表现状态,利用多样的传统与风气让留守儿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