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挥云
(高台县城关初中,甘肃 张掖 734000)
体育教学是我国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大多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中学生只能在相关课时中不断地训练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我国教育标准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美育教育已经成为各学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此,为实现体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体育教师首先应建立起美育教育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能发挥体育美教育的针对性策略,最终促使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更好的美育体验。
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储备量,而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美育一直是国家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对美育引起足够重视。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中学生所能接触到体育学习就是最为基础的技能学习,枯燥乏味,由此产生“学生热爱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困惑,即是体育的美育功能没有得到展现与挖潜。因此,体育教师若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真正落实美育教育,应先从强化个人美育教育意识出发,尽可能地在正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前做好充分的美育内容准备,这样才能带给中学生更好的美育教育体验。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先针对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对应的美育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包括跑步、跳远、篮球等体育技能,这些技能虽然较为常见,但是教师没有将其作为美育教育的素材之一。为了能展现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体育教师首先应在课前多了解这些体育技能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并尝试研究美育教育的核心要求,尽可能地从文化、形体等多种角度来挖掘与美育教育相关的知识点与关联性,同时尽量多地注重个人体育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自身的审美意识影响中学生。不仅如此,体育教师还应从中学生当前的审美意识出发,明确把握中学生现有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方向,进而让中学生对体育学习不再停留于技能训练的认知层面,而是通过切身的运动体验来感知动作的美、力量的美,在增强中学生体质和促进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将美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学生从现实生活、学习情景中获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促劳、以体育美”,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中学体育不仅能让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进行身心放松,还能让中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健身技能,促进个人体态的完美发育。学生步入中学阶段后,多门科目的学习,使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伏案学习上,在长期的伏案学习下,很多中学生都存在含胸、驼背等诸多体态问题。部分中学生也意识到个人体态所存在的问题,但奈何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再加上周围许多同龄人都有着类似的情况,部分中学生也放弃了认真纠正个人体态问题的想法。同时,很多中学生也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要靠自身随时注意体态便能起到良好的纠正效果,但实际上,体态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学生某些肌肉力量过于薄弱,受力不均衡所导致,难以自己纠正。健康的体态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体育教育可以通过有效锻炼让中学生逐步形成身体各部分肌肉比例协调的体态。因此,体育教师可从体态美、动作美、健康美的角度出发,在体育教学中向中学生传达体态匀称健硕之美,从视觉、触觉等感官角度来激发中学生的审美感悟与心灵共鸣,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兴趣特长,将审美情趣和审美格局贯穿于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凝练、升华为审美理想。
例如,在100 m 跑的体育课教学中,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中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规范的起跑姿势来完成100 m 短跑。跑步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环节,但很多中学生不愿意跑步,一个主要原因是体力问题,另一个原因则是跑步可能会使小腿肌肉变得发达,体育教师在该课教学中应纠正中学生这种片面性的想法。首先,教师可以将该课的前10 min作为室内课,为中学生播放奥运会上的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精彩时刻,并要求中学生观察这些运动员的体态(力量美的展示)。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鲜有运动员含胸驼背(体态美的展现);其次,体育教师再请中学生观察运动员的整体肌肉比例,中学生会发现大部分运动员都是肌肉匀称且体态健美(健康美的彰显);再次,体育教师带领中学生观看学校体育队的成员训练,中学生通过实体形象感受到跑步所带来的矫健、灵敏和自由之感;最后,体育教师再从规范的角度对中学生的跑步训练进行具体细化塑造,让中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肌肉发力规律,在实践中逐渐萌发个人健康审美意识,并让中学生有意识地将跑步作为个人体态肌肉锻炼的一种方式,作为自身健康管理的一项内容,真正通过体育运动激发中学生感受体育与美学之间的联系,中学生身体力行的切身体验是破解“学生热爱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瓶颈的重要一环。
运动美是体育美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体育竞技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运动,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所展示的不仅是自身所掌握的体育技能,更是在展现运动竞技之美。运动美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花样滑冰中的飘逸灵、举重竞技中的稳重如山等,因此运动美是人类通过形体语言所表达的最精简而又十分打动人心的美学内容。中学生接触运动美的途径主要为体育课和运动会,但在缺少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中学生很少能注意到运动美的存在,其注意力还是会放在比赛分数与胜负等外界因素上。对此,体育教师应将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运动美广泛宣传,让中学生在对应的体育美学引导下培养自身对运动美的鉴赏能力。
例如,篮球运动向来是男生比较热爱的运动项目,但大部分女生对其却并不感兴趣。在篮球教学中,为能兼顾到中学生因为性别而产生的审美差异,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体育美学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量身定制特色体育课程,积蓄中学生全面发展、蓬勃成长的力量。首先,篮球室内教学的设计与策划要精准、严谨,体育教师在教室组织中学生观看NBA 篮球赛,男生对这类比赛都比较熟悉和喜爱,但更多的时候都是为个人所喜爱的篮球明星喝彩,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其中的运动美,教师可以在中学生观看结束后带领中学生在篮球场中一起模仿球员的带球过人、投篮等优美姿势,中学生很快会意识到个人不仅技术上有所缺陷,似乎肢体也颇为僵硬,并没有视频中的动作那般流畅,通过“视觉盛宴”激发中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欲望,进而转化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体育教师还可以带领中学生观看花样滑冰的比赛视频,中学生通过对比篮球和滑冰比赛的视频,会发现运动美的侧重点是会根据运动形式的不同所改变的。在整个运动美欣赏过程中,中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运动的影响,对部分看起来有趣而又美妙的运动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兴趣是良好锻炼习惯养成的航标,优美的动作、优雅的身形、优秀的曲目能洗涤中学生的心智,进而产生一种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速度与激情、力量与技艺的交融中展现各美其美的特色格局,丰盈中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探索中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路径奠定基础。
中学体育教学与美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既能帮助中学生锻炼个人身体素质,又能促进中学生陶冶个人性情,也能为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发展拓展内涵。体育教师在设计相关体育教学流程时,应从体育学科的性质出发,结合运动美和体态美的美学特点,本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基调,深化“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贯彻“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教育思想,让中学生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不仅能感受美,还能萌发通过自主运动来凸显美,令中学生在自身感官与“美”的具体接触中产生运动热情,最终使美育教育逐渐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激发中学生的拼搏精神,温润中学生的心灵,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丰盈体育教学的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教育平台,在体育文化的浸润和艺术教育的熏陶下实现对中学生正确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行为美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