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方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城市名片形象地反映出一座城市的自然、人文特色,是城市本质和城市精神的表现,也是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别的标志。成功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河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客家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随着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建设的推进,河源亟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河源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和邻近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塑造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综合河源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岭南首邑、客家名城、温泉之都、恐龙之乡、东江源地”成为河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名片[1]。科学诠释河源城市名片的文化内涵,系统梳理贯以其中的城市文脉,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河源地方文化,使博大厚重的河源文化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河源龙川县是岭南地区最早设置的县治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南海郡辖今广东中东部地区,郡下设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龙川、博罗三县。或说南海郡下还有四会县。实际上,四会县在秦代属桂林郡管辖。《元和郡县图志》载:“化蒙县(今广东省广宁县西南),本秦四会县之地也……属桂林郡[2]。”三郡长官,只有南海郡有文献可考,郡尉是秦军南征主将任嚣;三郡所辖各县长官,只有龙川县有文献可考,县令赵佗,是任嚣的股肱干将。秦末中原大乱,任嚣病故。赵佗接掌郡尉,其后自立为南越王,为汉藩臣。至汉武帝时归于一统。
秦朝经略岭南,设置郡县,奠定了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根基于龙川而兴起的赵佗,发展经济,推行文教,推动了岭南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岭南城市发展史上,龙川作为最早设置的城市,不断分化出新的城市。汉初就分出揭阳县,东晋时分出兴宁、海丰等县,南齐时分出河源县,明代又分出和平、永安(今广东省紫金县)等县。作为赵佗“兴王之地”[3]的龙川,不仅是秦汉时期岭南重镇,而且是岭南城市的重要生长点。
河源以其在客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有“客家名城”之誉。客家文化的形成,缘于迁入赣闽粤交汇地区的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纵贯河源地区的东江及其河谷是北方移民迁入岭南的重要通道。河源又属于丘陵山地,境内虽多有崇山峻岭,但山谷河流交错,大小盆地星罗棋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于农业耕作。这种生存环境为筚路蓝缕的客家先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休养生息之地,为客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环境,使河源成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
客家人从赣粤闽地区向外迁徙,河源又是一个重要的出发地。明清时期,客家人进入播迁期,赣粤闽地区的客家人开始大批迁往广东沿海以及广西、四川等地,乃至于海外。由于东江水道沟通粤东北山地与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河源成为赣粤闽客家聚居区通往沿海的枢纽。客家人从河源走向沿海,走向南洋,走向世界。河源因而成为客家文化由山地走向平原,由内地走向沿海,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节点。
河源温泉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地下温泉资源35处,年总流量为511.9×104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紫金县、龙川县[4]。河源地区的地热资源全部为自流温泉水,出露地表温度在35℃到90℃之间,含有多种具有医疗功效的成分,开发价值较高[5]。河源市温泉开发历史悠久,已形成品牌和规模。和平县以温泉富集而获得“中国温泉之乡”“广东省旅游特色县(温泉)”等称号。
河源是我国恐龙蛋化石重要产地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现了大量恐龙蛋化石。这些化石种类丰富、形状各异,大多属于白垩纪晚期。此外,河源还发现了恐龙骨骼与脚印化石。河源恐龙博物馆已收藏了约18000枚恐龙蛋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一,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6]。
东江是河源的母亲河,纵贯全境。东江哺育着粤东大地,尤其钟情于河源。水资源优势是河源最丰厚的自然禀赋,也是河源最大的生态特征。河源境内主要江河湖泊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或Ⅱ类标准,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东江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广东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东江流域最大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市境内。两座水库总库容159.3亿立方米,是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供水保障的重要调蓄工程,保障着广州、惠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城市约4000万人的饮水安全。
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河流息息相关。河源被称为“东江源地”,还在于河源是东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新石器时代起,先民就在河源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劳动开拓,在河源大地上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河源市境内古遗址138处,占整个东江流域古遗址的75%[7]。这些遗址具有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富于文化内涵多元性和文化因素多样性的特点,充分说明河源为东江文化之源。
“岭南首邑、客家名城、温泉之都、恐龙之乡、东江源地”等城市名片充分展示了河源丰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彰显了河源城市的独特魅力与风采。但河源城市名片还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城市文脉对城市名片的串联不够紧密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阐释河源文化的精神内涵,理清河源文脉,讲好河源故事,使河源城市名片更好地发挥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的效果。
河源城市名片蕴藏着河源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文化内涵还有许多值得深耕的地方。如岭南首邑的诠释,不能拘泥于龙川县是岭南地区最早设置的县治,更重要的在于考释以龙川为起点的河源城市体系在岭南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原型意义和节点意义,使河源“岭南首邑”城市名片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
一是阐释河源地区城市发展的先导性和连续性。河源地区是岭南城市最早兴起的地区之一。从被誉为“岭南首邑”的秦代龙川城开始,这里已有2000余年连续不断的城市建设史,其兴建之早,延续之久,在岭南城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考释河源地区城市在岭南古代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节点意义。龙川建县与秦代岭南城市的初兴、河源建县与南朝岭南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平、永安、连平建县与明清城市网络向山区的拓展,都在岭南城市演进历程中具有重要的节点意义。
三是研释河源地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河源地区城市两千年来或兴或衰,始终生生不息,其生命力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发展动力,必然包含着岭南古代城市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也必然蕴涵着中华文明几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和生命机制。
“岭南首邑、客家名城、温泉之都、恐龙之乡、东江源地”,这一系列城市名片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只有在“岭南首邑”的基础上谈“客家名城”,“客家名城”才有厚重性和标志性;只有在“客家名城”的基础上谈“岭南首邑”,“岭南首邑”才有生命力和传承性。而“岭南首邑、客家名城”与“温泉之都、恐龙之乡”的结合,才能使河源以物华天宝的自然资源和深厚隽永的人文资源,呈现出“东江源地”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的和谐交融之美。但由于河源旅游文化发展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文化资源整合度低,导致城市名片与城市名片之间,城市名片与作为城市名片具象化载体的风景名胜之间关联不够紧密,宣传推广河源城市形象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阐释和梳理河源城市名片的文化内涵及贯穿其中的文脉,进而以城市文脉为纽带,把城市名片与风景名胜区联系起来,形成能够体现河源自然人文特色的旅游精品,实现河源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创新型转换。通过文旅融合与城市名片的相互赋能,一方面解决河源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足、文化附加值低等问题,另一方面推动旅游中的文化传播,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感受河源的文化魅力,从而提升河源的文化知名度。
整合河源的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合力打造城市名片,振兴文化产业。河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7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17项。这些文化景观和非遗项目,深刻反映出河源的历史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是河源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
整合文化资源,要在体现河源城市名片的文化景观保护开发中求创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河源的许多风景名胜都是城市名片文化特色的具象化呈现,如龙川佗城、龟峰塔之于岭南首邑,林寨四角楼、仙坑古村落之于客家名城,热龙、御临门等系列温泉之于温泉之都,恐龙文博园之于恐龙之乡,万绿湖之于东江源地。这些景点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原生态环境,展现了河源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着城市文脉的乡土记忆。必须精心规划,统筹开发,使之成为河源自然人文展示和对外交流的平台,成为传承弘扬河源文化,凸显河源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
通过旅游推动城市名片的传播,通过城市名片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在深入解读城市名片文化内涵、梳理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内涵和吸引力的作为城市名片载体的旅游精品,通过文旅融合促进城市名片的传播推广、提升河源城市的标识度与美誉度。
一是以城市名片的文化特色为焦点,将文化景观、非遗项目通过旅游活动结合起来。河源客家风情浓郁,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八角楼等客家围屋遍布河源城乡,其中林寨还被评为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同时,河源城乡还保存着许多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非遗项目,如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客家山歌、龙川杂技、和平采茶戏等。目前这些客家民居和非遗项目散布各地,没有形成主题性的旅游品牌。因此,要在凝练河源客家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设客家文化主题景区,将客家民居景观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以客家围屋为场景,利用客家山歌、花朝戏、采茶戏、猫头狮等表演性非遗项目,开发成演艺类旅游产品;利用忠信花灯、墩头蓝等技艺类非遗项目,开发成体验类旅游产品。借助乡村振兴,把客家民居景观、非遗项目、历史文化和乡村生活等整合于一体,打造成富有感染性、体验性的客家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是以“岭南首邑、客家名城、温泉之都、恐龙之乡、东江源地”等一系列城市名片所形成的城市文脉为纽带,将分布于河源各县区的文化景观和非遗项目串联起来,规划设计出体现河源城市特色的旅游线路。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的龟峰塔,是河源的标志性古建筑。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18000余枚恐龙蛋、10多具恐龙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模型,集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脚印于一馆,受中国科学院挂牌“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是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河源恐龙之乡城市名片的具象标志。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生态旅游风景区,山色青郁,水色秀美。河源即以新丰江之源而得名。《元和郡县图志》载:“(南)齐于此置河源县,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万绿湖称得上是河源东江之源城市名片的象征。龟峰塔、恐龙博物馆、万绿湖,三处景观距离不远,再联合和平县的林寨、热龙温泉等,通过整合、提升和创新,可以打造成一条体现河源自然人文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文化与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与生态建设、美丽乡村等结合起来,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优秀文化与优质旅游的产品和服务,把文化旅游打造成河源的优势产业。
和谐典雅,文脉悠长的河源,从来都不缺文化的隽永;热情洋溢,绚丽多彩的河源,从来都不缺活力的激荡。深入挖掘河源城市名片的底蕴,梳理河源城市文脉的源流,凝练河源城市文化的特质,以城市名片为载体,以城市文脉为经络,创造出特色鲜明、谱系完整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富有内涵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助力河源绽放文化活力,焕发城市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