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梅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2016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指出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1],体育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城乡居民健康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河源市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体育旅游项目并不多,尚未形成知名的地方特色体育旅游品牌。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农村发展思路,以河源市现有的资源和文化为基础,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助推乡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达到共荣共通、协同发展的效果。
近年来,河源市体育旅游发展快速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体育与旅游正在发生深度交融,河源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的生态资源与客家文化的旅游优势,以徒步项目为主线,打造多个品牌赛事活动,在做好全民健身的同时,持续将河源丰富多彩的户外资源向珠三角甚至向全国推介[2]。河源市体育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每年一度的“河源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赛”、万绿湖和桃花节大型徒步活动、健身气功赛事已成为河源体育旅游活动品牌。其中,河源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铜牌赛事”和“最美赛道特色赛事”。“十三五”期间,河源市通过举办南粤古驿道“天翼K高清杯”定向大赛(河源连平、东源义合)、连平县古驿道桃花节大型徒步,以古驿道为载体,创新了“体育+旅游”模式,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河源万绿湖国际马拉松与文化艺术周、旅游推介活动等有机结合,推动了旅体产业融合发展。但是,河源市体育旅游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发展思路存在追赶经济发达地区经验的痕迹,主动积极的探索创新不够,体育旅游品牌培育和发展力度较弱,尚未形成闻名遐迩的体育旅游品牌,主要的体育旅游客源大部分来自河源周边的东莞、惠州、广州、深圳等,较远区域或全国各地参与者数量还相对较少,存在地域局限性。
河源素有“中国绿色明珠”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3]。河源市有众多的水资源,包括东江、北江、韩江三大流域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等。河源水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全省第一,万绿湖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万绿湖水秀丽、清澈,湖中珍稀生物桃花水母远近闻名。河源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98%。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表现出环山绕水的特点,适合开展环形的体育旅游项目。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在沿绿道、沿江、沿湖、沿山区域发展体育旅游,开拓健身旅游服务,支持发展户外“亲水”“亲绿”“亲山”“亲村”“亲民”等特色休闲体育旅游,培育若干体育旅游基地,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品牌。
文化尤其是特色传统文化是人们在旅游时永恒的追求,缺乏文化的旅游往往走得不长远。河源客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利用的客家文化资源种类丰富,还具有独特的古驿道,体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河源的客家民居建筑以四角楼、八角楼等方形围楼建筑为特色[4],适合进行小型的“防御作战”体育旅游项目或亲子体育研学项目。历史悠久的东江文化与独特的流域环境等,适合开发水上体育旅游项目。结合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利用客家传统古民居、古祠堂、古街区、古村落,配以欣赏客家艺术、客家民俗、客家工艺、客家美食等培育体育旅游项目,激发了广大体育旅客的追寻和探索之心。以旅游为载体,体育为手段,对河源客家文化进行有市场价值的物化呈现,有利于助推河源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5]。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要科学系统地进行,其中包括全面促进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这就要求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而体育旅游的及早导入,有利于资源整合,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既服务了当地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又吸引了大量来乡村体验体育活动的游客,是乡村振兴工程中的双赢举措。河源乡村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体育旅游品牌培育的重要基础。乡村体育旅游的开发要因地制宜,避免进行过度开发、重复开发、盲目开发情况的出现[6]。河源市目前正处在乡村旅游初步阶段,这一时期政府应做好体育旅游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论证,每一项目的创建和实践都应进行情景化设置,可以借助高清地图进行乡村体育旅游的布局规划,联合多部门进行论证,促进三农、乡村经济、治理、民生、健康意识等多方面的联合发展,同时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河源市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从单一推动转向融合发展的时期。2019年2月,原河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市旅游局、原市体育局合并成立为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标志着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领域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融合,拓展优化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文旅体产业与农业、工业、医养健康、教育等跨界融合,提升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文广旅体部门融合后,避免了以往各部门间的竞争和分歧,资源能整合利用,推进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助于体育旅游项目培育和发展。
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把环境、生态纳入“生产力”范畴,使得人们更多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健康利用,也更希望投入享受和保护大自然的体验中,结合自然环境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如“河源绿野仙踪徒步活动”“河源康泉十八骑行活动”等,恰恰满足了现阶段人们体育锻炼+旅游的需求。体育旅游的培育让环境、生态成为财富的源泉,同时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解决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身边环境发生的可喜变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赣深高铁计划2021年通车运营,届时到河源旅游消费的人会更多,这也给河源带来了机遇,对河源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借机培育体育旅游项目,让旅客在万绿河源有一个既锻炼身体又享受大自然美的深刻体验,让河源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体育旅游是多个产业的相互融合,是政府监管和经济调控的共同行为,并不是体育与旅游的简单叠加,因此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规划、开发产品和定位。通过对河源市五县两区文广旅体局的调查,了解到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各县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局限于追赶目前流行的成功项目,比如鼓励承办马拉松赛事等,缺乏当地特色和资源合理调配考虑。各县区举办马拉松,虽然能吸引大批游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费问题、专业人才缺乏、紧急应急预案能力有限、后续产业推动力度不足等困难。因此,应结合河源当地的资源情况,培育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开发或进一步推动“磨坊徒步活动”“古驿赛道定向越野”“万绿湖百公里骑行”“和平桃花节徒步活动”等具有当地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同时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纵观河源市及各县区体育局“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体育旅游业已提到规划中,但是政策制度指导不明确,没有明确具体发展目标,缺乏相关的具体制度和方案,没有具体的经费投入计划,缺乏激励评价机制等,相关组织管理部门和协会处于自由发挥体育旅游的发展状态。调研中发现,河源各县区的体育旅游理念不一致,甚至存在着体育旅游就是“体育+旅游”的表面认识,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统筹,县区的体育旅游发展主动性不足,存在跟风现象,比如某县举行“徒步”活动反响不错,其他县区随后也争相举行,某县开发建设步道受到欢迎和好评,其他县区也计划建设步道等。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政府的正确引领和导向,否则会阻碍当地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和持续发展。
河源市体育旅游发展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等问题,这是限制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河源市体育旅游相关组织者,或是体育专业方向或是旅游专业方向,甚至是业余运动休闲旅游爱好者,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缺乏理论指导和研究,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培育较少进行可行性论证,导致一些相同项目重复开发导致业内竞争,塑造品牌困难,无法持续开展,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
体育旅游品牌在发展建设中切不可丢掉其文化内涵,体育与旅游要靠着其文化为纽带,为桥梁。河源市体育旅游品牌文化尚未形成地方特色,主要原因是体育旅游项目没有将地方客家文化元素融合其中,体育旅游品牌文化内生力不足。目前河源发展中的多数体育旅游项目还是依照目前流行的体育旅游项目举行,具有时代体育旅游特点和组织方式,但是缺乏整合民俗文化元素未形成品牌,如花朝戏、龙舟竞渡、舞龙灯、舞狮、踩高跷、迎花灯、踩马灯、踩船灯、打花鼓等特色体育民俗活动甚少融入体育旅游项目或活动中。这对体育旅游品牌的培育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应尽早创建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体育旅游参与者,促进当地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
结合各地乡村资源和文化特点创建培育体育旅游品牌,深入推广较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河源连平桃花节徒步活动已经初步形成品牌,沿途欣赏万亩桃花,徒步粤赣古栈道,重温古人足迹,饱览最纯正的河源风土人情。这项大型徒步活动,拉动了多个乡镇旅游商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大特色品牌。除了推动特色乡村体育旅游项目,还可因地制宜创建乡村体育旅游研学项目,将乡村特有的体育项目或非遗中的体育元素提炼出来,加入研学内容中,使乡村体育旅游研学具有体育锻炼、劳作辛苦体验、农作物知识学习、传承优秀文化等联合效能。在体育旅游项目中融合河源的民间民俗元素,如紫金花朝戏、和平采茶戏、龙川马灯舞、东源金龙狮、鳌鱼灯、木偶戏、鲤鱼舞等民间艺术、民间表演等,既增加体育旅游参与者的不一样的体验感,又宣传了客家民俗文化,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当地文化经济有了发展空间,乡村才能留得住青年一代,客家文化才有持续性发展的可能。
河源拥有众多的红色经典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紫金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五处革命遗址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河源红色教育模式多采取到红色景区或基地参观重温历史故事的形式,参观学习旅游者的体验感不强,教育效果不深刻。根据历史事件开发适合的行军路线或练兵体验式体育旅游项目,使红色学习旅游者亲身感受伟大革命者的艰苦历程,使红色教育更加深刻和具有意义。也可以创建红色亲子教育项目或红色研学项目,增加对青少年儿童的红色教育项目,使青少年儿童对当地党的革命历史和事迹有更深入的认识,使红色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
根据景区自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结合文化特色,凸显民风民俗,构建或优质发展体育旅游品牌。如在野趣沟风景区,利用野趣沟“趣”的特点和现有设施,举行儿童趣味体育项目比赛或亲子体育旅游活动,加大野趣沟旅游特色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利用东江画廊以及皮划艇基地优势,开发皮划艇比赛或亲子皮划艇活动等。充分开发景区资源聚合景区文化,创建更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体育旅游项目,培育项目品牌发展,逐步提升项目知名度,吸引广大游客来河源旅游。
体育旅游品牌在培育过程中需要建立长效传播机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常态化推送体育旅游资讯,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如客家山歌和客家名吃等,不断创新,保持其新鲜性和地方独特性,使体育旅游参加者体验感觉良好,乐于正面传播其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推动体育旅游品牌长效传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源市体育旅游品牌项目的培育和发展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河源生态环境优势和客家古邑文化特色,借助文广旅体融合的政府工作体制,培育和发展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乡村红色经典体育旅游基地和路线,加强地区间体育旅游资源共享和共建,推动体育旅游品牌名气效应和长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