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种贰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
“逆反心理”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需求难以获得满足或个体认知与现实存在冲突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发现,随着年龄、年级的提升,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追求愈加强烈,对体育教学的依从性逐渐降低,“逆反心理”则愈发明显,表现出学生与教师发生理念上的冲突、学生不遵守课堂秩序或体育规则、违背教师指令等现象。如何采用科学、系统且有序的方式疏导学生“逆反心理”,从根本上化解学生自我意识与教学间的冲突,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同感与依从性,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切实避免因学生“逆反心理”违反课堂纪律,已经成为中学体育教学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生理发育快速,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自我意识强烈但判断、思辨能力较为薄弱。此种心理与生理发育速度的差异会导致其在心理上存在幼稚与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容易在情绪情感的驱使下产生非理性思维,难以正确评价自己。同时,中学生追求独立,希望他人认可自己的能力,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会不由自主地抵触一切压抑自身个性与表现的外在力量,因此在体育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不赞同教师指令、观点,迫切希望提出自身主张的现象。此外,中学生为获取他人的关注、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赞同,会在心理、语言、行为上产生一定的逆反性,此为由中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引发的“逆反心理”[1]。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除个体因素外还包括外在教学因素。其一,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体育运动技能等难以获得学生的信服,学生为表现自己、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会做出一系列的逆反行为;其二,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于严肃,导致课堂氛围僵化、体育教学形式单一,与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背离,容易诱发学生“逆反心理”;其三,体育教学方法不当,由教师全程把控体育教学活动,未能根据学生可接受的运动负荷、体育兴趣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内主体地位遭到威胁,学生为突破对自身个性、需求压抑的力量而出现“逆反心理”;其四,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把握不精准,所设计的体育教学内容超出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引发学生超限“逆反心理”。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化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心理自我调适及不良情绪疏导能力,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及运动中获得满足感。
1.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
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需要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充分把握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发展规律、生理发育程度及身体负荷承受能力,认识到学生深刻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被尊重、信任、关心爱护的内在诉求。同时,为消除学生心理危机,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感,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如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对当前体育教学的看法、满意度等,消除学生心理顾虑,让学生对教师畅所欲言,积极反馈自身的学习与运动需求。此外,教师需要对学生追求独立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以满足学生展示自我、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疏导自身不良情绪的方法,以此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调适能力消除学生“逆反心理”[2]。
2.善于运用教学评价疏导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自我判断及认知能力较为薄弱,会因情绪情感的驱动出现非理性思维,进而诱发学生“逆反心理”。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判断自我运动能力、价值的标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指令与教学以完善并超越自我。教师所选取的教学评价指标应当囊括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学习态度、体育运动策略、终身体育意识等多个维度,集中反映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实施教学评价时需要以激励、鼓励为主,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来自不同主体、不同维度的建议,促成学生全面深刻地认知自我,为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而不懈努力,从而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决策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追求独立与表现的诉求,当其诉求在长时间内难以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决策中。例如教师可以请接受过体育运动技能训练的学生担任“小教练”,依托小组对组内的成员进行专项训练。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之间彼此相互了解、成长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之内,拥有共同语言及相似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及模仿要比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训练更加有效。再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体育规则,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发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自觉性,避免学生因“逆反心理”违反规则。
若想消除外界教学因素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教师需要强化言传身教、优化改进教学方式,进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主动展现体育教师个人魅力
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心灵引路人,其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学生关注。而展现教师个人魅力、强化学生向师性,是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中学体育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体育运动技能。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标准的体育动作,有效渗透体育文化背景信息,体现出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博学多识的涵养。同时,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自身言传身教作用,对体育教学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学生体育技能训练、体育运动指导,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展现出教师的职业素养、严谨态度、职业热情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信服感,从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
2.利用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由上文论述可知,教师过于严肃、课堂氛围压抑是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外界因素之一。因此,建议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氛围,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网络用语解释体育理论、抽象的体育概念;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在课堂上渗透体育文化教育意图,将传统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生动鲜明的案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坚毅的品格,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克服自身身体的疲劳感,坚持不懈地通过体育锻炼强化自身身体素养。再如,教师可以从自身入手,讲述自己在体育训练中发生的趣事,增强师生间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依从性,从而解决学生“逆反心理”。
3.积极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为避免体育教学压抑学生天性、威胁学生主体性地位而诱发学生“逆反心理”,中学体育教师需要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整合多样性、直观性的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交互式白板等教学新媒体播放体育动作慢放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以自主把握动作要点。接下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体育动作做标准。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演示,其余小组进行评价与完善,让学生在网络资源及媒介的辅助下,通过教师指导、同伴协作自主建构体育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体育课堂更加高效、生动,简化教师的讲授流程,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学习体育新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展自身个性,获得积极的心理导向[3]。
4.采用分层教学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性学习需求,进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建议体育教师结合学生体能健康检测结果,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对体育学习的多样化需求,综合评价学生现有体育技能水平,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在正式教学中,教师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投放差异化教学资源、提供精准化的训练与指导,以协助者、示范者与引领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与运动中,以适宜的体育教学标准要求学生,让学生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效果,保证每一层次学生都能获得进步与提升,以此防止因教学内容超出学生身体符合及认知水平而诱发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十分复杂,综合而言体现为学生个体因素与外在教学因素两大方面。在教学中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自我教育及情绪疏导能力,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沟通关系、善用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自我判断标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决策。同时,教师需要主动展现个人魅力、利用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氛围、积极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并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进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