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技术,因此,国家与社会对于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也是逐年增加的,并要求相关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以及创新思维。基于此,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后续的信息类科目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陌生的,但由于年龄特性,小学生可能在学习之初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都充满较强的好奇心。但研究发现,这种好奇心仅仅是出于“好玩”的心态,并不能支撑学生完全地进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课程效率,就必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对你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教学,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进而衍生出学习兴趣。在此之中,课前导学是最高效也是最直接的兴趣激发方法,有效的课前导学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唤醒学生学习欲望。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软件演示课程操作内容,这种直观的课前导学可以让学生瞬间明白课程学习内容进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在画图软件中如何使用颜料盒给图形填充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在学生面前进行课前演示,可以通过软件由深到浅地给《星空》着色,在老师的操作下渐变的背景颜色深浅不一,给人十分震撼的感觉。这时学生可能会很惊讶原来电脑软件中的小颜料盒还能绘制出这么美丽的画面,这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程学习中来。
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与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关。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父母可能在很早期就给孩子配备了电脑,这样家庭的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下电脑并熟悉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与基本理论知识。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由于缺乏电脑设备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一个班级的同学可能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老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必须做好足够的调研工作,熟知班级学生水平及其差异,在设计课堂时应当充分尊重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使课堂内容适合于每个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避免掉队情况发生。对于不同的知识,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能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不一。因此,需要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在学习“WPS文字制作电子板报”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设计三个不同层次难度的教学任务供学生自由选择,在顺利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继续完成更难的任务。每个难度的任务考核标准不一,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打分进而在每个难度任务中评选出优胜学生。同时还可以采取小组赛的方式,将学生按照水平高低均匀地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采取积分的方式进行比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较高的任务,水平低的同学选择低难度的任务,在有学生无法完成时小组同学还可以协助完成,这在侧面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实践可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难免会出现特别抽象或者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仅仅凭借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切实地理解到知识重点。多媒体技术的诞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教学方式,简化了“难知识”的教学难度。因此,在针对某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知识设计成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中课件的直观性会降低学生对于难点的恐惧感,使学生较为直接地理解到知识内容。
例如,在学习到“初识画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用画图软件画出的精美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摆脱恐惧,主动地参与到软件学习中来。然后老师可以在多媒体技术中播放从打开软件到作画再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详细操作步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作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及重要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于作画的整个步骤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然后再结合老师的分步讲解与学生的不断练习可以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参与到后期图画制作工作中。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课程视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必备课程与技能,努力通过新颖的授课理念,创新的授课方式与全新的教学方案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开展下来以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