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到《巡回检察组》

2021-11-21 22:03纪超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叙事结构人物塑造

纪超

【摘要】近年来,反腐剧作为电视剧中的热门题材成绩不俗,2017年上映的《人民的名义》口碑收视双丰收,2020年,被戏称为其姐妹篇的《巡回检察组》(原名《人民的正义》)上映,再掀收视狂潮。在两部爆款剧成功的背后,是传统反腐类电视剧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在人物塑造、叙事结构等方面,较之传统的反腐剧做出了新的突破,也为我国反腐类题材剧作的创作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反腐剧;叙事结构;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99-02

2020年,电视剧《巡回检察组》上映,以精彩的故事架构,丰满的人物塑造手段,草蛇灰线般的情节铺排能力,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这部被戏称为2017年上映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的姊妹篇,其成功的背后,除去反腐剧创作大环境的日益宽松,也离不开在创作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大胆尝试。

我国的反腐类电视剧早已有之,1994年,电视剧《苍天在上》的热播,可看作是我国反腐剧创作的开端,之后伴随政策逐渐收紧,单纯的反腐类电视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涉黑元素相结合的反黑类电视剧(《以黑治黑》《黑洞》等),而伴随十八大后党对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再度激活了沉寂已久的反腐剧市场,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巡回检察组》,在其成功背后,都被烙印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细究这两部成功电视剧中蕴含的优点与不足,大略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痼疾,引发观众的共鸣

从电视剧的取材视角与内容而言,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巡回检察组》都将视角聚焦于反腐第一线,对于各类腐败分子进行全方位揭露的同时,也对他们逐步走向腐化的心路历程做出了剖析与解读。从隐于幕后的赵立春与武强,到充当“前台傀儡”的冼友文、祁同伟,再到官商勾结的不法商人高小琴、鲁春阳、黄雨虹。唯一有所不同的是,相对于《人民的名义》对官场腐败生态的全方位揭露,《巡回检察组》将反腐的范围缩小到检察与监狱系统两个系统,后者探出的视角相对前者有所收缩,但依旧不失其反腐的本质。

两部剧从官员腐败的原因着手,随着相关案件的进展,对官员的腐败之路做了详尽的叙述与展示——从内心的软弱妥协到外部糖衣炮弹的腐蚀,人性逐步被利益打垮的过程中,充溢着浓浓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于官场腐败生态的高度还原再现,保障剧集真实性的同时,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才有电视剧上映后的成功。

二、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百景图

对于剧中人物形象的准确塑造,是两部剧值得称道的共同之处,无论是丁义诊、祁同伟、孙连城、陈清泉,还是米振东、黄雨虹等反派人物,都有自身独特的人物特性——在人物塑造上绝不雷同,将人物内心的复杂与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一人一性格,从而成就了剧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一个个人物。

以《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这一人物形象为例,对方并非传统的腐败分子,编剧假他人之口,对于祁的出身和生活轨迹做了详尽的叙述,出身贫寒,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冰冷的现实。从缉毒英雄到贪腐政客再到警察的人生变化,让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情人物,却并不令人讨厌,编剧在塑造祁同伟时摒弃了传统的单面人物形象,成为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一次突破。

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艺术形象的复杂与多面,从人性出发,用多面视角完成人物的塑造,既是生活的映照,更是藝术的要求。

同样适用于这个说法的还有《巡回检察组》中的沈广顺,明知自己买彩票得来的50万是不义之财,但小市民的心态、人性的自私和生活的压力让他选择三缄其口,只能用鸵鸟心态麻痹自己,即使要受到良心的煎熬——像沈广顺这样的人,无法从根本上定义好坏,就像游走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一样,只能说他是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利己主义、本能的趋利避害,这都是人性中最直白地体现。

从反腐剧的创作角度出发,类似沈广顺和祁同伟这样的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有血有肉的人物,比起单纯的、纸片式的好人和坏人更有看点,也能更引起观众的兴趣。

三、叙事的艺术:多线并行,交织成网,情节环环相扣

两部电视剧都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都以案件的调查为主要线索,以主角(侯亮平、冯森)的调查行动作为叙事的“戏核”,构建整部大戏的矛盾核心;无论是《人民的名义》中丁义珍出逃还是《巡回检察组》中胡雪娥大闹表彰大会,都不过是事件的一个“引子”——作用均是拉开大戏帷幕,方便后续情节的展开。

随着电视剧的主角开展调查行动,事件逐渐升级,各类矛盾接踵而至,无论是“人民”剧中欧阳菁的落网还是“巡回”剧中罗劲松的倒台都是如此,其中还伴随着主角被栽赃陷害的戏码(侯亮平、冯森或被诬陷贪腐,或被诬陷杀人而被停职),一度使得黑恶势力占据上风,但最终结果依旧是正义得到伸张,贪腐的官员与相关的黑恶势力纷纷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一类处理的手段,迎合了国人骨子里对于“大团圆结局”的执念,伴随着精彩而紧凑的故事情节,牢牢吸引着观众的视线。

事实上,这类叙事手法,正是戏剧中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起、承、转、合,在电影艺术中的具体运用,时空顺序式的叙事结构和客观的叙事角度,使得主线叙事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电视剧的成功在于人物,人物的塑造却又依赖于叙事的艺术,实际就是情节的安排。

以高尔基的说法而论,情节是“人物之间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亚里士多德也曾说:“一切事物中,目的是至关重要的,而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这句话在电影艺术中同样适用。

艺术中对人物的塑造与对情节的构思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观众之所以对于剧中人物存在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他们对人物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实现的;而情节本身所具备的艺术效能,也能起到吸引、愉悦观众的作用,两两相加之下,既有合乎逻辑的精彩情节,又兼具多元的叙事结构,电视剧的可看性也随之大大提升。

四、桎梏与不足

(一)人物的“失真”与“停滞”——女性角色塑造的不足

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巡回检察组》,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失真”的情况,这也是美玉之中的一点小小瑕疵。

《巡回检察组》中的罗欣然,曾因服装问题为观众所诟病,认为其与传统的检察官形象出入较大,事实上,两部剧中的女性检察官对比之下,韩雪所塑造的罗欣然在人物的严肃性和传统性方面的确不如柯蓝塑造的陆亦可,但瑕不掩瑜,抛开这一点,其依旧塑造了一个为民伸张正义的检察官形象。两部剧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在于女性形象大多偏于片面,且人物的发展性不足,伴随剧情的推进,这些女性的性格发展陷于停滞,最终成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三个特征的化身”。

罗欣然初登场时,性格偏于活泼,无论是知晓冯森与郑锐的父子关系之后,认为冯森急于调查是为儿子开脱,还是知晓自己被留任驻监检察室主任后与熊绍峰当面呛声,都有一股直来直去的泼辣感,而当她经历了邓耀先的背叛与自身重伤的事件之后,按照人性的逻辑,其性格或多或少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在剧中并未彻底体现出来,唯一变动的就是她的感情状态,在结局时通过与郑锐的对话得知,其有意撮合冯森与罗欣然,也算是编剧给的一个交代。

(二)叙事视角的“固化”与“收缩”

《人民的名义》作为“反腐标本剧”,主要叙述视角和主角隶属检察系统,这是对艺术作品中现实性的尊重和考量,作为战斗在反腐第一线的斗士,正是由于以侯亮平为代表的检察官群体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一干贪腐分子纷纷落网的结局。《巡回检察组》的叙事依旧延续了前者的风格,但矛盾点由一省之官场转向检察系统本身,转向了“自纠式反腐”;但其叙事视角并未取得新的突破,无论在电视剧情节的编创还是叙事的视角,都有“收缩”(由一省转向监狱与检察系统)甚至“固化”(情节安排与视角大同小异)的痕迹。

或許编剧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巡回检察组》中的主角冯森初登场时以大背头的“掮客”身份亮相,这种处理的确在开头使得观众眼前一亮,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两部剧之间相似的故事情节逐渐被观众发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视剧的可看性。这种“固化”也成为反腐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桎梏。

五、结语

在党中央高举反腐倡廉大旗的今天,传统反腐剧的创作阵地再次焕发生机,在艺术创作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如何做到平衡,怎样才能在兼顾电视剧艺术性的同时,真实反映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做好“时代的感知者”,同时承担相应的宣传责任,为观众打开一扇“反腐文化的天窗”,是当下反腐剧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人民的名义》和《巡回检察组》都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无论是全盘揭露还是以点窥面,都为反腐类电视剧的创作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罗念生,杨周瑜译.文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范选伟.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整合现实 提升艺术[J].传播力研究,2020,(10)56—57.

[3]许立勇,姜光辉.思想的审美化—— 《人民的名义》等反腐电视剧的现实主义表述[J].艺术百家,2018,(04):39—42.

猜你喜欢
人民的名义叙事结构人物塑造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回家之路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