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 的语言与圈层属性

2021-11-21 22:03秦琴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秦琴

【摘要】什么是饭圈?因一群人共同喜欢一个爱豆而自发组织的群体性社会团体,他们有明确的内部分工,在组织人员、物料制作、视频剪辑、前线站姐、线上宣传、线下应援、活动集资以及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安排粉丝无偿工作,为爱发电。在这个群体中,有通用的语言符号和思维方式,常常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为爱豆制造微博话题、集体更换社交账号头像、点赞、控评、创立反黑站等来表达对爱豆的爱。

【关键词】饭圈语言;粉籍属性;参与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118-02

一、饭圈用语

2021年4月15日,“YYDS什么意思”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第一位,三小时内实时阅读次数8291万;不同角度的网民对英文或数字简写都会持有不同分析,但大多是被用于粉丝之间的快捷交流,从而不在社交网站上直接拼写出爱豆的信息,也可以达到粉丝间秒懂的效果。

饭圈,粉丝之间交流表达的圈子,或大或小,或隐含或直接的粉丝群体;在这个圈子里,所有的生产内容都根据粉丝们共同喜爱的内容延伸,用拆解、重组、魔改、二次赋能等多种形式,与粉丝自己的无限想象力相结合,演变成各种形式、形象和新内容。

列举部分饭圈用语(如图1):

二、饭圈文化

(一)什么是爱豆

爱豆是英文“IDOL”的音译,网络流行词,偶像的意思,是粉丝对偶像的爱称。爱豆起初来源于日韩两国对年轻流量偶像的称呼,泛指歌手、演员、乐队成员、选秀组合、网红、流量小生等具有一定人气的艺人,对性别没有特指。

(二)粉丝圈层

圈层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特定社会群体,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他们有独特的价值观和相似的偏好,“圈”外的人无法认同和理解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往往被标签化。粉丝圈也被称为饭圈,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社群互动,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安慰。

虚拟世界的社交圈层,实际上是借助社交互联网工具,从最初的短信投票,到单一手机投票机制,再到现今各种网络平台,一人多账号完成投票、打榜、刷数据,或应援、控评、反黑、做公益。为了能够提高社交账号在所属群体中的账号等级和权重,账号持有者需要更好地设计文案、二创、宣传物料,在使用微博、豆瓣、抖音等兼具内容分享与人际社交的平台时,用于宣传爱豆的社交账号可以更好加强与其粉丝群体的黏性,并逐渐形成粉丝经常转发具有代表性粉丝账号的内容,从而使营销爱豆的账号下沉粉丝群形成更纯粹的小圈层。

排除仅参观话题和超话的路人粉,真正创造超话影响力的铁粉和真爱粉会再划分下级组织,每日按时做任务,完成连续签到、在超话内发内容质量高的帖子、互相点赞评论转发等获得任务积分。账号之间亲密互动,连续签到评论转发,这也是培养账号的关键,宣传爱豆引流的同时可以按照积分标准增加超话等级,所以超话就是一个有巨大能量的流量池,流量池也是一个圈层,在这个圈层内寻找需要的内容。

以新浪微博超话为例,超话是以某个话题或者某艺人的名字为中心,让关注此话题的人讨论交流分享点评赞的聚集地;超话分类种类繁多,具体内容、兴趣、明星、游戏、个人超话、CP超话、双人超话、组合超话等等,在超话里可以创建图片视频文字音乐链接等各种内容,具有优质的帖文,丰富的内容性和可读性,超话内容可以自由同步微博,会从各个方向吸引有同样兴趣的路人,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增加信息的传播速度。在社交平台取消明星超话和CP超话排名之前,超话是评测一位艺人经济价值的参考之一。其中包括超话排行榜的名次、关注超话的粉丝数量、互动指数、日常发帖数量,热门帖子的热度值、日签到人数、粉丝活跃指数等,以上数据决定超话的影响力值,这些操作无形中将粉丝与爱豆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随着网信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通知的发布,以“唯流量论”为生的流量产业链也迎来了终点,取消明星超话排名解放了饭圈“数据女工”,部分追星App的商业链也受到较大影响。

(三)饭圈思维

饭圈思维是指在粉丝圈层中,爱豆大于一切,追求爱豆利益最大化。外界对追星的质疑也是因为一些饭圈事件的出圈,“圈”外人不能理解部分追星女孩的种种行为而导致“饭圈”污名化,同时也存在片面的信息传播,不能以偏概全。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某些意思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有扭曲有夸张,或者改词变义等不同形式,使处于相对封闭环境里的人相信看到的就是全部事实。在相对封闭的追星小圈子里,粉丝接收到的信息和想法将会被加强,如果听到想法信息类似的内容,便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与大众主流的想法相匹配。

1.互称姐妹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名言用在饭圈也极为合适;有真正共同喜欢一位爱豆的姐妹,也有所谓的志同道合,网络世界伤害人的成本很低,或许网络两端以“姐妹”互称的人并不相识。

2.非黑即白

饭圈思维中的立场与偏见。立场是把一个群体等同于一个个体,个体被忽视,统一观点;偏见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片面刻板印象,非我同圈皆是敌人。

3.战斗(杠精)思维

擅长嘴炮吵架,语言犀利刻薄,和爱豆有关的任何评论必须争输赢,以此“戾气”无限恶循环,自成一派,只要爱豆没发声,“我们”表达的就都是对的。

上述情况并非粉圈独有。饭圈思维对个人粉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个人会不自觉地划分自己的属性。把爱豆当作不可诋毁的精神寄托,每天花费大量的時间和金钱,同时缺乏良性的判断性思维,盲从心理,不知不觉变成了大粉或职业粉丝的“腿毛”,例如“打榜”“控评”“反黑”等,不做任何思考,盲目跟从。

三、粉丝属性——心理认同

(一)粉籍

在粉丝们的世界里,因为共同喜欢一个人而感到自豪和某种心理认同,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认为对方都是有眼光的人。心理认同一般在追星的狂热阶段最为强烈,喜欢同一个爱豆的人统称为家人,例如“咱家粉丝”,其他爱豆的粉丝就称为“对家”,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同时更好地保护自家爱豆。

爱豆或组合的所有粉丝包含团粉、唯粉、真爱粉、双人粉、CP粉、事业粉、女友粉、妈妈粉、路人粉、黑粉、批皮粉等等,每类粉丝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对爱豆的爱。黑粉也是粉,且拥有强大的内心,即使不喜欢某位爱豆,但是为了黑他,就必须了解这位爱豆的一切,比爱豆本人还了解他自己。

(二)群体归属感

粉丝对爱豆的欣赏一般分为两个过程,从颜控开始的表层浅在欣赏,仅以欣赏爱豆的外貌、身材、气质、穿着打扮等外在特征为主,进而随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后,升华自己的人格,以欣赏爱豆的内涵特征为主,从价值观到人格魅力的崇拜。粉丝对爱豆或者与自己喜欢的爱豆有关的事与物所变现出来的狂热行为,是想通过狂热行为实现粉丝自我身份的划分和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以线上沟通、展示粉丝符号、超话互粉等不拘泥任一形式,主动建立或加入粉丝社群组织来找到群体归属感。

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去个性化,在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当群体中个人利益暂时消失,以及相应的犯罪意识的泯灭。群体中的人认为自己在群体中,不用承担私人责任,在群体中,自己是个无名氏,将群体作为保护罩。在互联网媒体的环境里,个人对外界是可以隐匿身份,但在粉丝的圈子里,个人想方便快速地融入粉丝圈子里会更大胆地暴露自己的粉丝属性,使自己快速同质化和统一标签化,群体中个人的思想被集体的思想取代,粉丝盲目跟从,形成“我不跟从就是不爱爱豆”的现象。

四、结语

为积极响应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的“清朗”专项行动的号召,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更好地治理“饭圈乱象”,首先要有辩证的认识,治理“饭圈”也要治理“人”,积极地倡导青少年健康消费心理和良性追星行为。

追星这件事情,初衷是追求快乐。随着饭圈文化的火热发展,追星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喜欢爱豆不一定要参与粉丝群体,掌握方法,在追星中提升修养,使追星的过程更有意义。追星最好的支持从来不是多狂热,而是把偶像一些发光的品质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支持他们的人,也是一群努力的人。

倡导正确追星,理智追星。一是追星的同时,独立思考,不可盲目跟从、盲目氪金,注意弹幕礼仪;二是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是非黑即白,保持辩证的思维全面地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亚娜.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J].理论视野,2014,(08):8.

[2]徐安.“回音室效应”视角下的中国社交平台“饭圈”文化[J].新媒体研究,2020,(03):120.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石磊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7,(06):11.

[4]趙丽瑾,粉丝社群的组织结构与动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