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铭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我国文艺大繁荣,从日韩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粉丝文化即“饭圈文化”,但“饭圈文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滋生了许多“弊病”。笔者通过对粉丝的深度访谈、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深入观察,梳理出“饭圈文化”的种种病态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原因,最后从偶像、粉丝和平台三个方面思考了改善对策。
关键词:饭圈;粉丝;饭圈语言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280-02
一、引言
2月24日,一篇名为《下坠》的连载同人文,在AO3(国外一个保存原创及同人作品的非营利性平台)和微博中开始广泛流传,而小说将肖战描述成了具有性别障碍的发廊妹,被肖战粉丝认为,这是在侮辱偶像,于是集体举报,导致A03网站在国内无法再被登录。于是,先是同人创作者们揭竿而起,接着是日韩、动漫等等圈子以及众多路人网友云集响应,2月27日晚上,诸多来自亚文化圈子的人,不约而同的走到了一起,拿起手中的键盘将猛烈的炮火轰向了肖战。截至目前,相关话题“227大团结”的阅读量已达到了13亿。
饭圈,是指同一艺人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组成的艺人组合(以下统称“偶像”)的粉丝所形成的圈子。。它具有着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方面通过偶像的积极形象都够让青少年获得许多正能量,另一方面,对于偶像的过度迷恋也会使粉丝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四。本文试图以“肖战227事件”为切入点,分析青年一代的饭圈文化,并思考其产生原因以及应如何改善病态饭圈,对粉丝施以更多的引导,以此希望越来越多饭圈人士有更开阔的心胸,体验更多的快乐感。
二、“病态饭圈”现象
(一)滥用举报,党同伐异
当举报机制行之有效,并且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时候,饭圈的风向在一次次举报胜利中逐渐走偏。粉丝们习惯了这种“拉黑举报不要给他热度他就是个黑粉(恶意抹黑自己偶像的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在圈子里习得日趋狭隘的逻辑和世界观。遇到异见,举报,而不去辩论,这是黨同伐异。举着名为正义的铡刀,消灭异见横行霸道。而这么多年轻人以携爱行凶取得的胜利沾沾自喜,再加上替天行道的正义感自我感动,一步步演化到了今天这样“所有人都觉得畸形但只能越来越畸形”的状态,势必会引起“227大团结”这种矛盾的爆发。
(二)饭圈日渐体制化
一个成熟的饭圈管理层即核心工作组会分为四大块,根据与偶像的距离远近来确定自己在管理层中的话语权。首先是站在饭圈鄙视链顶端,拥有最高话语权的“站姐”(在偶像出没地点抓拍偶像的粉丝),她们负责等候在偶像出通告的路上给偶像拍照,并将这些一手素材发回微博,ins等社交平台。其次是能够和官方经纪人工作室接触的站务,站务负责工作组的内部运营及外部沟通,包括组织线上线下的粉丝活动,同时她们也会是粉丝管理小组的组长,负责所有粉丝们的舆论总控。接下来是资源,翻译,视频,美工和外务,他们负责从各大平台搬运音视频素材,翻译成目标语言,后期压制成片,制作各种海报,文案,应援物,最后由外务成员发布在微博,公众号,ins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最后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复制粘贴党即粉丝群里的普通成员,在群管的带领之下,为了自己的偶像孜孜不倦向外界安利。
(三)饭圈用语:被简化的语言
如今类似于“带节奏”、洗地”“吃瓜等反转”“反黑”、拉踩”等词在各种公共议题中频繁出现,这些脱胎于粉丝群体网络吵架的专用词汇,已经被滥用到了令人不适的地步,甚至时常让想要好好说话的人油然而生一种无力感,丧失了参与讨论的想法。但凡有人想参与讨论,就再也绕不过理解或是使用这些词汇的槛: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迫地接受这种转译,越来越多的事件被转译成非黑即白的样子,再供大家理解。另一方面饭圈用语多是煽动众人情绪,使人慷慨激昂的话语,也常常带有嘲笑和侮辱之意,容易造成网络的语言暴力。经过强烈表达,致使部分明星或粉丝群体受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痛苦,破坏了网络世界良好的秩序,也对汉语词汇进行了冲击。
(四)“以爱之名”捆绑偶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粉丝有了表达意见的渠道;同时,很多明星的代言等活动需要粉丝支持,相关商家也需要粉丝帮忙做网络营销。因此粉丝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导致饭圈“以爱之名”讨伐偶像身边的人甚至偶像本人的事件频繁出现。一是以爱之名对工作人员进行声讨。二是以爱之名攻击偶像老师。如前段时间张云雷的粉丝诽谤、污蔑、攻击他身边的人,尤其是他的恩师郭德纲老师,导致张云雷不得不在微博以“拉黑”相逼,尝试着制止极端粉丝的行为。三是以爱之名对其他无辜明星进行抹黑。四是以爱之名对偶像进行道德绑架。如2017年10月鹿晗公布恋情之后,社交网站上出现了以“前粉丝”身份,对鹿晗人品、私生活等多方面的进行抨击的言论。
三、“病态饭圈”产生的原因
(一)微博引导式产品功能设计
原先的粉丝群体追星一般是在贴吧里为爱豆应援、刷好评,处于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而微博兴起后逐渐形成了打榜、控评等机制,可以说是饭圈进化的最后一步。一方面,明星势力榜的出现使粉丝群体的目标从泛泛而谈的我要支持偶像,变成了非常具体的可以量化的目标,如要达到榜单的第几名。另一方面,超话的出现将全国范围内的粉丝聚集到了一起。这两大模块的设置一是对于品牌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投放参考,排名靠前的明星有更多活跃的粉丝可以保证销量;二是微博可以通过这些产品带来可观的利益,并让微博成为了中国娱乐圈的“基础设施”。但是微博的平台上充斥着各种虚假流量,以及饭圈粉丝会利用各种手段去刷数据,对用户的体验感造成严重影响,微博却不去制止,仍然在产品上做出诱导式的设计。所以,微博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予粉丝更大话语权的同时,也放大了饭圈的矛盾。
在这个娱乐致死的时代,网络中的一些人们很容易出现空虚与迷茫,他们缺乏一个时代应赋予他们的理想与追求,缺乏精神层面的归属感,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目标让其在浩瀚的“大海”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既然物质的丰富无法满足这一切,那么只能靠来自“资本的塑造”了。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一个又一个符合人们内心需求的“人设”出现了,这些明星所自带的人设自然而然的也就吸引了大部分关注者与追随者,粉丝圈的逐渐形成,让其中不少人找到了属于内心的归宿。那份来自心底的空虚与无助似乎得到了解决。同时,粉丝加入饭圈,明星的团队一般会给粉丝灌输一种理念:“嫁要抱有同一个信念,为了同一个目标,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把自己喜欢的偶像变成最闪耀的明星。”资本恰恰抓住了人们情感上的缺失,将明星打造成情感消费品,开启粉丝狂欢时代。所以毫无疑问,资本的力量助推了“病态饭圈”的形成。
(三)饭圈粉丝的低龄化
“病态饭圈”最大的催化剂还是来自于粉丝本身。资本方打造的人设,大多都不是一个有些有肉的人物,他们更像是一个架空在资源与金钱上面的“乌托邦”。这座看上去耀眼夺目,凑上去却又遥不可及的魔幻城堡,可以很好的去吸引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粉丝群体。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一个现状一饭圈粉丝低龄化。既然独裁要素已经完备,再加上这个低龄化的开关,让饭圈的网络独裁成为了一个恐怖骇人的机器。因为年龄所限所以这个群容易受到旁人的煽动,群情激愤下饭圈所做的各種事情,又会反过来变成所谓“集体的力量”。这场轰动一时的“227大团结圣战”能够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艺人核心商业价值逻辑的改变
二三十年以前,品牌方找艺人代言需要的是艺人的个人影响力所带来的公信力以及他的个人形象,消费者也不是出于为自己偶像冲销量的目的去购买,而是出于对代言人的信任。现如今品牌找流量明星代言,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个人形象和公信力方面的考量,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流量明星有着一群黏性极高,忠诚度极佳,愿意为他付钱的粉丝。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技术条件下这种“粉丝买单”所带来的效果可以被准确的统计。通过这些统计结果,品牌方可以清楚的看出流量明星的忠实粉丝所贡献的销量,而这些数据也成为了各大品牌找明星代言的重要考量。这就促成了各个粉丝群体之间的“拼销量”之如2018年5月,IDo品牌方邀请ninepercent9个人代言9种不同的香水并有对应的购买链接,还公开了9人的销量榜单,这引起了不小的粉丝矛盾,随后IDo官网出来道歉并关闭榜单,才平息了争端。
四、关于“病态饭圈”的思考
从偶像层面来看,偶像本人要进行正面引导。王鸥曾发微博表示:我只是你们生活里的一个陌生人,不要过度猜测和解读我,也不要迷失自己,更不要过多干涉我的生活,粉丝和偶像的关系应该是认同和支持。”可见粉丝和偶像都是双向选择的,每个偶像的粉圈文化可能都不一样,但偶像对粉丝的影响是惊人的,偶像的一两句暗示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能减少饭圈中不必要的冲突。
从粉丝层面来看,一方面具有权威性的大粉或粉丝后援会可以多加管制。她们对粉丝的极端行为会有一定的约束,比如,警告粉丝要是再继续乱给偶像招黑的话就开除她粉籍,然后极端的粉丝就会害怕,继而对自己的行为稍加克制。并且规定18岁以后才能进入后援会,减少未成年粉丝的参与度。另一方面粉丝也要多加宽容和理解。给予别人说话的空间,尊重每一个人表达的权力,在发表言论之前先调节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
从平台层面来看,首先在产品设计上实行一人一票,防止出现重复的评分投票以及刷数据等行为。同时取消点赞的权重行为,使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有相等的发声的机会和被大家看到的机会。其次,加大对帖子的审核力度,对有不当言论的帖子不予通过。最后,完善举报机制,比如粉丝不喜欢这个帖子、这篇文章,那微博给予的是基于证据的“投诉”选项,而不是举报。
注释:
①李纳米.大学生视角下的饭圈文化“病症”及其“防治”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75-80.
②张颐武,抑制“饭圈”过度迷恋与极端行为[N].环球时报,2020-03-04(015).
③粉丝即经纪:“饭圈”运营解析[J].成功营销,2017(Z5):54-56.
④杨琳惜.特稿:偶像工业时代的饭圈生态观察[D].杭州:浙江大学,2019.
⑤马若男.粉丝网络用语的语言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