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
“饭圈”已经形成一条隐形且周密的产业链,在娱乐企业、经纪公司和职业粉丝的合谋下,当粉丝们热泪盈眶、撕心裂肺为偶像应援埋单时,幕后“玩家”却可能正进行着利益瓜分。某种程度上,粉丝对“爱豆”的过度追捧折射出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此,呼吁理性追星、净化娱乐生态势在必行。(6月9日《中国艺术报》)
近日,全国多地发现有年轻教师带学生给偶像应援的现象。其中,江苏宿迁沭阳县一名小学老师,因为公开组织全班学生为肖战录制应援视频已被停职停课,该校校长也被当地教育局诫勉谈话。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尚未见处理结果。“饭圈文化”该不该进校园,引发公众热议。
“饭圈文化”进校园怕是挡不住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3.1%,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这样的用网规模,很难把“饭圈”文化挡在校园之外。应该看到,流行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的青少年成长环境不同,“饭圈”文化并非洪水猛兽。怎样合理利用“饭圈”文化为教育服务,是值得思考、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有所教有所不教。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饭圈”文化必须精心过滤,有所选择,才可以拿来作为立德树人的资源。如今,不少教育工作者本身也在参与流行亚文化的构建。一些教师具有“网文大神”的属性,以多种形象向社会展示自己。客观上校园对流行亚文化的包容,意味着教育的责任更大了。但老师过度追星,却是一种人格透支,消解了自己应有的职责和荣誉。
教育管理之法,在疏不在堵。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健康的“三觀”,对于“饭圈”文化等现象有理性的判断认知,在工作中对青少年的网络和现实行为更加敏感,才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如怎样正确看待明星、追星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个人喜好和职业奋斗的边界等等,这本身都是不乏教育价值的现实课题。只有引导学生文明追星、理性追星,把追星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才是校园“饭圈”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