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现象分析

2021-11-21 22:03周娜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跨文化

【摘要】在英汉文化负载词中,存在一些隐喻现象。对这些隐喻现象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提升英汉翻译整体质量,促进英汉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围绕“英汉文化负载词与概念隐喻内涵分析”“跨文化视域下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特点”“跨文化视域下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技巧”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从跨文化视域出发,进一步分析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相关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英汉文化;负载词;概念隐喻;翻译现象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125-02

“隐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可以体现人们的思维特点。尤其在两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隐喻可以传达深刻内涵,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从跨文化视域出发,深入探究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现象,旨在进一步摸索规律、总结方法,正确理解隐喻现象,将语言中潜藏的内容、思想、情感等,精准传达给译文读者,促进英汉文化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一、英汉文化负载词与概念隐喻内涵分析

(一)“文化负载词”内涵分析

在语言系统中,“文化负载词”指的是一些能够传递文化信息、反映社会生活的词汇。这些词汇比较鲜明的特点是:(1)以语言的方式,彰显文化底蕴;(2)通过语言形式,展示民族特色、民族风俗。

(二)“隐喻”内涵分析

“隐喻”指的是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彼物”暗喻“此物”,表达深刻内涵。“彼物”与“此物”并不是同一个事物,但两者通常具有抽象层面的相似之处。在不同情境下,隐喻表达的内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面对隐喻现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具体情境展开翻译,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来说,翻译者可以从这些方面去理解隐喻现象:(1)汉语中的隐喻,通常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类,一般包括四种关系:A.修饰关系,B.并列关系,C.复指关系,D.注释关系;(2)英语中的隐喻,通常具有“拟物”“借喻”“汉语隐喻”等特点,主要从功能上进行区分[1]。

二、跨文化视域下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特点

(一)英漢隐喻之间的联系

英汉隐喻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形式上类似。在英语隐喻中,“A+be+B”结构与汉语隐喻中的“A是B”结构,非常类似。例如,“golden saying”可翻译为:金玉良言。“a drop in the ocean”可翻译为:沧海一粟。另一方面,在内涵、意义上相似。例如:“a thunder of applause”可翻译为:雷鸣般的掌声。“life line”可翻译为:生命线。“add fuel to the flames”可翻译为:火上浇油。总体来说,英汉隐喻修辞现象通常与国家的历史背景有关,可以反映国家特殊阶段的历史痕迹。比如说,在英语中,“Watergate scandal”翻译成中文是“水门事件”,反映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产生深远影响[2]。发展到后期,“水门事件”中的“门”已经极具代表意义,成为美国以及其他地方的政治丑闻事件的代名词。“meet one’s Waterloo”翻译成中文是“惨遭失败”。在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大败之后,“滑铁卢”一词就具有深刻意义,成为“重大失败”的代名词。再比如说,在汉语中,有一个词是“下海”,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并非字面上的意思“下到海里”,主要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部分人放弃稳定的工作,以个体户、创业者、民营企业主、农村大包干承包者等身份,从事商业,或者进行自主创业。

(二)英汉隐喻之间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基于各自文化底蕴不同,在隐喻中存在大量差异。具体来说:(1)在汉语中,“狗”通常代表令人讨厌的人,常见的词汇有:“狐朋狗友”“狗屁不懂”“打落水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英语中,“dog”经常用来比喻幸运的人,如:“Every dog has its day”(译为:人人都有得意之日),“lucky dog”(译为:幸运儿)。(2)在英语中,“a rat in the bowl”翻译成中文是“瓮中之鳖”。“rat”单独翻译是“老鼠、耗子”的意思,但放在“a rat in the bowl”中,“rat”可以翻译为“鳖”。虽然“老鼠”和“鳖”并不是同一事物,但两者都可以代表“卑鄙的小人”“令人讨厌的人”,在含义上具有相似性。除此之外,“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译为:挂羊头卖狗肉)也是按照这个思路翻译。“wine”代表“羊头”,“vinegar”代表“狗肉”,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由于内涵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放在特定语境之后,可以很生动地表达原文意思。(3)翻译植物类词汇时,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在英语中,松柏就是松柏,竹子就是竹子,梅花就是梅花,这些植物并没有任何引申意义。但在汉语中,“松柏”象征性格高雅、不畏困难的君子,“竹子”可以代表品行高洁、谦逊好学的人,“梅花”则是不畏严寒、坚强勇敢、默默奉献之人的代表。面对这一类词汇的翻译时,翻译者要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进行深度翻译。(4)在汉语中,“红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颜色,通常代表吉祥、喜庆,预示着成功、幸福。而在英语中,“red”(红色)则代表血腥、危险、愤怒,并不是一种适合出现喜庆场所的色彩。(5)在英语中,“owl”(猫头鹰)代表冷静、沉着、智慧,是一种常常被用来歌颂的动物。而在汉语中,“猫头鹰”就是“猫头鹰”[3],并没有什么深刻内涵。

三、跨文化视域下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翻译技巧

(一)直译翻译法

“直译翻译法”指的是直接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以“Argument is war”为例,可直接翻译成:争论就是一场战争。在抽象层面上,“argument”和“war”都具有“争”“抢”“相互对抗”的意思,这使得“Argument is war”适用于直接翻译法。在英汉文化负载词中,还有很多隐喻情况并不适合直接翻译法。比如说,“to teach fish to swim”直接翻译是“教鱼游泳”,完全不符合正常逻辑。因此,翻译者要转换翻译思路,在原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常识、历史背景,翻译为:不要班门弄斧。这样的翻译,才更加符合认知逻辑[4]。

(二)意译翻译法

“意译翻译法”指的是通过类似含义,寻求表达共同点,进行英汉翻译。相比直译翻译法,意译翻译法的翻译痕迹并不明显[5],主要考察翻译者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平时的翻译积累。比如说,“a flash in a pan”原意是:闪光出现在盆里。采用意译翻译法之后,可以翻译成:“昙花一现”,非常简洁、精准,可以带给人美的想象。再比如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原意是:像蘑菇一样冒出来。经过意译翻译后,可以翻译成:“雨后春笋”,形象而生动,极具画面感。一般来说,要想成功进行意译翻译,翻译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丰富的积累,尤其要注重个人文化修养。“意译翻译法”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翻译者对文化的理解、分析,可以体现翻译者文化底蕴[6]。

(三)归化翻译法

“归化翻译法”指的是运用汉语中的“喻体”,代表英语中的“喻体”,实现归化翻译的效果。比如说,“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原意是:说到魔鬼,他就会出现。这样的翻译,显得很生硬,尤其对中国读者来说,会觉得晦涩难懂。但如果采用归化翻译法,“devil”一词可以用“曹操”来代替[7],整句话变成:“说曹操,曹操到”。这对中国读者来说,一目了然,可以瞬间了解含义。再比如说,“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the king”原意是:在瞎子中,独眼者为王。这样的翻译,缺乏一些美感,也缺乏一些深意,带给人的启发很有限。而采用归化翻译法之后,“the one-eyed”可以用“猴子”一词来代替,“the blind”可以用“老虎”一词来代替,翻译可调整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样的翻译,更具启发意义,可以带给读者更多思考空间[8]。

四、结语

随着跨文化交流、互動越来越多,如何正确处理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现象,显得尤为重要。从翻译者的角度来说,对英汉文化负载词中概念隐喻现象的翻译,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挑战”主要指的是,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翻译基础、灵活的翻译能力,才能进行精准翻译。“机遇”主要指的是,翻译者经历大量概念隐喻现象的翻译,不仅可以获得能力层面的提升,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英汉文化,逐步建立个人的英汉翻译思维。这对翻译者来说,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章元羚,李柏令.大学生汉英双语者语法反向迁移实证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3):119-123.

[2]孙毅.隐喻翻译研究在中国(1995—2018)[J].外语与翻译,2019,(2):7-18.

[3]李娜.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4]刘莉琼.论英汉机器翻译的改进之道——基于《金融时报》人机翻译的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20,(01):74-78.

[5]姜赢,李金威,谢湘贵等.面向机器翻译的假朋友语义自动校对[J].电子设计工程,2017,25(11):22-26.

[6]崔丹.英语翻译计算机智能校对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4):179-182,186.

[7]韩璐.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英语教师,2018,(5):82-84.

[8]张烨炜,牟雅韬.“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信息记录材料,2018,(7):185-187.

作者简介:

周娜,女,汉族,陕西乾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