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饭圈文化”的传播机理与纠偏策略

2020-09-23 07:53何文君
中国德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饭圈偶像青少年

摘要 数字媒体时代, “饭圈文化”日益成为流行于青少年群体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观养成。“饭圈文化”有着独特的传播逻辑和作用机理,对青少年成长、信息传播、媒介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要看到, “饭圈文化”的无序生长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屡屡失当的极端事件严重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亟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矫正。

关键词

青少年;饭圈文化;传播机理;纠偏策略

作者简介 何文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博士后

一、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影响机理

1.“娱乐至上”陷阱影响青少年价值认同

为更高效地实现流量变现,媒体不断强化娱乐属性,并默许粉丝帮偶像造数据、刷流量等行为,甚至帮助“饭圈”进行炒作。通过观测偶像网络媒体曝光程度、活跃粉丝数量、圈粉潜力以及商业变现能力等,流量成为偶像制造工业的唯一目标,也成为资本运作下偶像的成功标准。商业资本塑造偶像“人设”,粉丝消费偶像“人设”、生成流量,流量又转化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饭圈文化”已然成为一种有独立体系和鲜明特征的媒介景观。在营销号和“饭圈”职业粉丝的带动下, “饭圈文化”已经形成一条公开而周密的产业链,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认同。例如,2018年11月,某歌手新专辑全球发布上线后,其“饭圈”疯狂购买,促动专辑销量迅速登顶美iTunes热榜,出现前所未有的“屠榜”景象。这种“饭圈”做数据、轰轰烈烈的“打榜运动”反映出娱乐圈倡导的流量先行的价值观,演变为全网的娱乐狂欢。

类似的社会事件表明,媒介生产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各类娱乐内容严重挤占了其他社会议题的话语空间,导致了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关系的失衡。[1]我国粉丝低龄化趋势明显,伴随新媒体文化成长的“网生代”低龄粉丝身心尚未成熟,价值取向没有定型,对事物辨别能力不够。 “饭圈青少年”随着浸入程度的加深,往往会把目标寄托在偶像身上而放弃现世追寻,丧失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对“饭圈”活动的过度沉迷,也会使青少年失去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加之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推送, “饭圈青少年”长期沉迷在程序化、模式化的自我信息舒适圈,缺乏对社会事件的独立思考,进而在不经意间落入“娱乐至上”的陷阱。

2.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造成“沉默的螺旋”效应

在自媒体时代,拥有了信息传播权的公众可以自由参与社会公共问题的讨论。但由于自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以及信息技术的限制,只有占据关键节点的用户才能把控全局。[2]意见领袖是整个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他们凭借专业知识、自身能力或占有的社会资源,强势地影响公众舆论的主题和走向,发挥着“议程设置”的作用。[3]在“饭圈文化”中,有一部分深度参与者,即头部粉丝。他们除了密切关注偶像动态、二次生产与偶像相关的内容,通常还具有特殊的资源或技能,使自己在“饭圈”拥有强大的个人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饭圈”内部的意见领袖,担任着“饭圈”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由于“饭圈”内部形成了完善的等级规则和阶层划分,意见领袖掌握着圈内大部分的话语权。[4]他们为了维护“饭圈”利益,出于“固粉”目的,传播信息时有一套信息过滤机制,内容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取向。正是由于“饭圈”内意见领袖议程设置作用的存在, “饭圈青少年”在关注意见领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在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下形成的群体舆论环境会给“饭圈”成员造成一定压力。他们怕被孤立,因此会“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就会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5]长此以往, “饭圈”内部行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一旦有不同意见,很容易遭受“饭圈”内部成员围攻。“饭圈青少年”个体被组织压制、被群体氛围裹挟而形成“沉默的螺旋”。

3.“信息茧房”导致青少年群体极化事件

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即当今社会的媒体用户,只相信自己认为的真相,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不同的观点往往秉持排斥和抗拒的态度,倾向于以集体抱团的方式消除差异化的声音,他们以为接受了大量信息,然而卻处在一个“信息回音室”当中。在选择性信息接触的心理作用下,“饭圈青少年”将自己禁锢于“信息茧房”当中。他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与其他粉丝互动、抱团,粉丝身份的黏度和群体认同归属都不断提高;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被和偶像有关的信息所占据,内容严重同质化,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和热点都不太感兴趣,思想越来越“饭圈化”。与此同时, “饭圈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后果缺乏准确的预判,通过其他粉丝的鼓噪,开始效仿群体行为。如果遇到关于偶像的负面消息,他们不能冷静理智地应对,思想上的非理性极易演变为行动上的偏激。

在这样的机制下, “饭圈青少年”沿着既有的偏向路线前进,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他们采取敌对态度加入骂战,通过网络暴力等偏激方式,试图用极端的方法扭转舆论走向,规避对偶像不利的局势,导致一些群体极化事件发生。例如,2020年2月,某顶流明星的“饭圈”为维护偶像形象,不分是非地进行控评、反黑、网络骂战,大规模地举报某创作平台,最终导致平台被封。这种行为惹怒了部分网民,他们与粉丝进行公开对质,一时间成了社交媒体中的公共事件,登上了微博“热搜”。

二、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纠偏策略

1.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理性追星

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学校要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理性追星。一要在思想政治、历史、语文等国家课程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自由讨论、现身说法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要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和网络信息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信息素养,增强他们对高雅和低俗、积极和消极信息的甄别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三要丰富校园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的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其在现实世界中获得认同。四要严格规范教师言行,引导教师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防范教师将消极的“饭圈文化”带进校园。

2.发挥家庭教育协同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与家庭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强行禁止青少年加入“饭圈”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家长要在尊重青少年合理兴趣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理性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一要注重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进而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二要积极改善教育方式,注意反思家庭环境是否存在亲情匮乏或过度溺爱等不良现象,加强与青少年沟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情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要积极了解青少年喜欢的偶像特质,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偶像的关系,让青少年在对标偶像优点和长处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大限度地丰富兴趣爱好、增长技能特长。

3.发挥社会教育的浸润作用,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

目前,媒体存在行业行为失范以及高度娱乐化的现象。媒体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客观报道和理性引导,不断创新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广电、文旅、网信等部门应当加强媒介监管,调整和完善媒体行业生态,规范传媒业的商业运作行为,敦促媒体提高传播内容质量、改进传播方式,提高媒介信息的反思性与批判性,引导青少年从更为理性的角度去解读所獲得的信息。同时,要在新的传播生态中突破网络技术和商业资本共同构建的流量闭环,多角度去构建偶像的生成体系和评价体系,营造更多彩的娱乐景观、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此外,偶像也要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身言行,发挥对青少年发展的正面作用,引导粉丝关注和参与公共事业和公益活动,带动“饭圈文化”走向积极健康的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彩虹.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的透视[J].西部广播电视,2013 (16):55-56.

[2]魏景霞.意见领袖对微博舆论的影响机制——基于社会网模型的分析[J].新闻界,2013 (7):42-46.

[3]王家合,杨倩文.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识别与引导对策研究——基于议程设置理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9 (1):181 188.

[4]徐甜.我国饭圈亚文化现象的危害及其引导路径[J].新媒体研究,2020 (8):88-89.

[5]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饭圈偶像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大众偶像
整治“饭圈”乱象
Task 4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偶像效应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