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香,王 勇,王佳南,黎 峰,黄彦逵,张广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510405)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进展是多阶段逐渐演变的过程,其原因在于患者免疫力下调、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活化的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减少,导致机体抗肿瘤能力低下[1]。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手段,虽然腹腔镜手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但疾病病理因素与手术麻醉应激均可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不仅可增加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肿瘤转移复发[2],可见围手术期对患者免疫功能的保护和患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穴位电刺激(TEAS)是将神经电刺激与针灸相结合的新型针刺疗法,研究表明TEAS可以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进行双向调节,在术后镇痛、调节机体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方面均有突出的疗效[3]。本次研究旨在探讨TEAS辅助麻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规范TEAS辅助麻醉的实施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纳入标准(1)确诊为直肠癌[4],并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5]为Ⅰ~Ⅱ级;(3)年龄<80岁,体质量45~80 kg;(4)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1)近期使用过免疫抑制剂者;(2)合并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3)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4)刺激部位的穴位感染或对电极片过敏者。
1.3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批准号:NO.K(2018)169。
1.4 治疗方法
1.4.1 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3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麻醉,缓慢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2 mg/kg)。麻醉维持:氧气流量2 L/min,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采用定压控制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术中连续监测Narcotrend指数(NTI)值维持在D0~D2之间。
1.4.2 TEAS方案A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TEAS,持续30 min;B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进行TEAS并维持至手术完毕。取足三里穴、内关穴。连接经皮穴位刺激仪进行穴位电刺激,电流强度从1 mA开始逐渐增至8~12 mA,以患者耐受为宜。C组患者仅在穴位处贴电极贴片,不采取TEAS。术毕,患者采用电子镇痛泵进行自控硬膜外镇痛。
1.5 观察指标(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1、12、24、48 h疼痛情况,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患者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2)镇痛药用量:记录患者术后12、24、48 h舒芬太尼用量,并进行分析比较。(3)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并进行分析比较。(4)生化指标检测:3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3、5 d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NK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动素(MTL)水平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各项操作。(5)并发症比较:记录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胀、头晕、是否出现呼吸抑制等,对3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3组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率表示,3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线资料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 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48.976,P=0.000);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82,P=0.000),即存在时间效应,A组、B组患者均如此,A组、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呈先升高然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术后12 h达到峰值;3组患者VAS评分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43,P=0.000),即存在分组效应,B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A组患者VAS评分低于C组。(见表2)
表2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s,分)
注:F时间主效应=9.582,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12.743,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48.976,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1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后48 h F P A组 32 2.42±0.41 2.58±0.60 2.37±0.48 2.27±0.35 3.371 0.039 B组 32 2.37±0.44 2.41±0.63a 2.15±0.28a 1.77±0.26a 18.319 0.000 C组 32 2.59±0.36 2.81±0.62ab 2.69±0.51ab 2.53±0.37ab 2.424 0.094 F 2.599 3.390 12.442 43.802 P 0.080 0.038 0.000 0.000
2.3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舒芬太尼用量比较 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44.631,P=0.000);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75,P=0.000),即存在时间效应,3组患者均如此,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23,P=0.000),即存在分组效应,B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A组,A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见表3)
表3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舒芬太尼用量比较(±s,μg)
表3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舒芬太尼用量比较(±s,μg)
注:F时间主效应=31.875,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28.523,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44.631,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后48 h F P A组 32 27.58±5.13 54.65±10.42 81.69±15.67 184.705 0.000 B组 32 25.77±4.45 48.54±9.45a 73.26±14.32a 172.385 0.000 C组 32 30.47±5.69b 73.43±11.25ab 128.41±17.98ab 479.802 0.000 F 6.873 49.786 109.480 P 0.000 0.000 0.000
2.4 3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比较,B组<A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d)
表4 3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d)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排气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A组 32 1.3 7±0.37 2.34 2±0.35 2.25±0.61 4.35±0.96 B组 32 1.2±0.56 4.02±0.84 C组 32 1.84±0.46ab 2.66±0.73ab 5.15±1.24ab F 21.327 3.658 10.242 P 0.000 0.030 0.000
2.5 3组患者各时间段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比较 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对CD3+、CD4+及NK细胞水平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P<0.05);所有患者不同时间段CD3+、CD4+及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时间效应,3组均如此,3组患者CD3+、CD4+及NK细胞水平均呈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术后1 d达到最低值;所有患者不同时间段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时间效应;3组患者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B组患者CD3+、CD4+及NK细胞水平均高于A组,A组患者CD3+、CD4+及NK细胞水平均高于C组。3组患者CD4+/CD8+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分组效应。(见表5~9)
表5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3+细胞水平比较(±s,%)
表5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3+细胞水平比较(±s,%)
注:F时间主效应=8.976,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14.257,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9.472,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58.21±6.88 52.47±5.74 55.68±6.76 61.25±6.37 15.892 0.000 B组 32 58.25±6.93 54.36±5.86 57.84±7.05 63.55±6.43 16.483 0.000 C组 32 59.41±5.33 50.12±4.75ab 53.68±5.84ab 58.86±7.40ab 16.483 0.000 F 0.360 4.821 3.209 3.863 P 0.698 0.010 0.045 0.024
表6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4+细胞水平比较(±s,%)
表6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4+细胞水平比较(±s,%)
注:F时间主效应=21.754,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13.942,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34.856,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34.36±3.87 28.94±3.42 31.86±3.57 35.43±3.42 28.067 0.000 B组 32 34.33±4.85 30.57±3.04 34.63±4.26 37.54±3.78 28.229 0.000 C组 32 34.27±3.41 27.32±4.15ab 30.23±2.91ab 33.91±3.37ab 28.261 0.000 F 0.004 6.643 12.069 8.544 P 0.995 0.002 0.000 0.000
表7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8+细胞水平比较(±s,%)
表7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8+细胞水平比较(±s,%)
注:F时间主效应=0.054,P时间主效应=0.946;F分组主效应=2.641,P分组主效应=0.092;F交互效应=0.094,P交互效应=0.906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27.06±3.85 26.94±4.22 27.04±3.31 27.02±3.47 0.007 0.993 B组 32 27.12±3.34 26.87±4.47 27.05±2.95 26.98±3.26 0.020 0.980 C组 32 26.97±4.29 27.06±3.89 27.12±4.25 27.01±3.59 0.005 0.995 F 0.012 0.017 0.005 0.001 P 0.988 0.983 0.995 0.999
表8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4+/CD8+比值比较(±s)
表8 3组患者各时间段CD4+/CD8+比值比较(±s)
注:F时间主效应=0.063,P时间主效应=0.937;F分组主效应=0.051,P分组主效应=0.949;F交互效应=0.097,P交互效应=0.903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1.30±0.29 1.17±0.34 1.27±0.32 1.35±0.33 2.388 0.097 B组 32 1.31±0.24 1.21±0.39 1.32±0.36 1.37±0.30 1.730 0.183 C组 32 1.29±0.36 1.12±0.29 1.23±0.26 1.31±0.32 3.438 0.036 F 0.035 0.555 0.652 0.297 P 0.965 0.576 0.524 0.743
表9 3组患者各时间段NK细胞水平比较(±s,%)
表9 3组患者各时间段NK细胞水平比较(±s,%)
注:F时间主效应=9.365,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15.819,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17.391,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13.35±2.63 9.21±2.07 10.87±2.54 13.86±3.12 26.041 0.000 B组 32 13.41±2.66 10.19±2.13 12.38±2.85 15.47±3.06 30.675 0.000 C组 32 13.27±2.58 8.55±1.94ab 9.23±2.26ab 12.81±3.04ab 27.761 0.000 F 0.023 5.194 12.106 6.081 P 0.977 0.007 0.000 0.003
2.6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MTL水平比较 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753,P=0.029);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血清MT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64,P=0.078),不存在时间效应;3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清MT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清MTL水均呈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术后1 d达到最低值,并于术后5 d恢复至术前相近水平;3组患者血清MTL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54,P=0.106),不存在分组效应。(见表10)
表10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MTL水平比较(±s,pg/mL)
表10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MTL水平比较(±s,pg/mL)
注:F时间主效应=2.564,P时间主效应=0.078;F分组主效应=2.754,P分组主效应=0.106;F交互效应=3.753,P交互效应=0.029;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269.41±44.58 206.46±40.38 258.26±37.48 272.48±45.84 22.564 0.000 B组 32 268.58±47.62 214.32±40.46 266.43±38.62 273.51±42.86 20.200 0.000 C组 32 272.43±51.86 148.35±47.26ab 244.26±42.36ab 269.21±37.89 71.539 0.000 F 0.057 22.659 2.573 0.090 P 0.945 0.000 0.000 0.568
2.7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对血清IL-2、IL-6、IL-10水平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P<0.05)。所有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清IL-2、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时间效应,3组均如此;3组患者血清IL-2水平均呈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均在术后1 d达到最低值;3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均呈先升高然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术后3 d达到最峰值;A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B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呈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在术后1 d达到最低值;C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呈先升高然后降低的趋势,在术后1 d达到峰值。3组患者血清IL-2、IL-6、IL-10水平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A组、B组患者血清IL-2、IL-10水平均高于C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C组。(见表11~13)
表11 3组患者各时间段IL-2水平比较(±s,pg/mL)
表11 3组患者各时间段IL-2水平比较(±s,pg/mL)
注:F时间主效应=27.613,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10.948,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41.854,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53.62±6.47 46.53±5.88 51.26±5.42 53.54±6.65 11.346 0.000 B组 32 54.16±7.28 50.41±7.57 53.58±6.92 56.19±6.43 5.489 0.006 C组 32 53.24±6.19 24.96±4.34ab 30.42±4.57ab 51.28±8.65b 161.713 0.000 F 0.154 163.016 159.119 3.615 P 0.857 0.000 0.000 0.031
表12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IL-6水平比较(±s,pg/mL)
表12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IL-6水平比较(±s,pg/mL)
注:F时间主效应=131.537,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113.748,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147.864,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23.87±6.28 40.69±5.28 59.82±4.74 52.63±6.94 90.991 0.000 B组 32 24.72±6.64 36.94±5.16 58.23±7.28 50.26±8.14 76.138 0.000 C组 32 23.46±5.24 52.28±5.71ab 60.38±4.97 56.37±5.26ab 18.532 0.000 F 0.357 70.479 1.192 6.411 P 0.701 0.000 0.308 0.002
表13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IL-10水平比较(±s,pg/mL)
表13 3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IL-10水平比较(±s,pg/mL)
注:F时间主效应=49.585,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54.263,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99.852,P交互效应=0.000;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F P A组 32 34.26±4.56 36.82±5.63 43.86±6.72 45.63±5.81 18.850 0.000 B组 32 33.46±4.73 32.08±4.88 47.26±6.78 48.03±5.71 75.858 0.000 C组 32 34.57±4.18 35.42±5.87ab 32.64±5.68ab 31.52±5.96ab 3.786 0.026 F 0.519 6.328 45.540 74.978 P 0.597 0.003 0.000 0.000
2.8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呼吸抑制,A组1例患者出现腹胀,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头晕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5/32);B组患者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头晕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9.38%(3/32);C组患者2例出现腹胀,4例出现恶心呕吐,4例出现头晕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10/32)。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χ2=4.730,P=0.030);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P=0.45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7,P=0.140)。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现象。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以有效消除肿瘤负荷,减轻免疫抑制状态。但受到手术创伤、麻醉刺激等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失衡并引起机体应激反应,表现出腹胀、排气时间延长、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肠梗阻等[6]。为了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人们对手术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麻醉相关药物并发症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医学中,针灸被运用到许多疾病的治疗之中,尤其是镇痛方面[7],TEAS是经皮神经电刺激与传统针灸疗法结合的产物,研究证实TEAS辅助麻醉有利于增强手术麻醉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其镇痛机制可能在于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并增加中枢水平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量[8]。其调节免疫机制可能在于TEAS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β-内啡肽可以促进IL-2合成并降低IL-2受体表达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9]。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足三里、内关穴是镇痛相关穴位[10],针灸刺激可以激活肥大细胞释放趋化因子、缓激肽、5-羟色胺、P物质等化学物质,并介导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信号传递过程,最终作用于靶器官发挥针刺效应。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大鼠“足三里”可以诱发散落的肥大细胞颗粒释放5-羟色胺、组织胺等化学物质,有效抑制大鼠炎性疼痛[11]。内关穴属手阙阴心包经,常用于胸部手术镇痛之中,因其止痛效果明显,现也广泛应用于下腹部手术麻醉[12]。故本次研究选取足三里、内关穴行TEAS,观察其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CD3+是成熟T淋巴细胞,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CD4+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可分泌IL-2等细胞因子,IL-2可刺激CD4+、CD8+等细胞增殖分化过程,可增强机体免疫[13]。CD8+水平上调可促进肿瘤生长,通常情况下CD4+、CD8+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维持着动态平衡,一旦比值降低,提示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14]。NK细胞可杀灭靶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作用。宋宇龙等[15]研究表明,术后1 d,患者CD3+、CD4+、NK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较术前降低,但术后3、5 d逐渐升高,且行TEAS组患者上升更加明显,说明TEAS能够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本次研究表明,术后1 d,3组患者CD3+、CD4+、NK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较术前均有所下降,说明手术刺激可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免疫抑制,术后患者免疫抑制状态会逐渐减轻。A组、B组患者术后CD3+、CD4+、NK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手术前,提示TEAS可以调节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3组患者术后血清IL-2水平均下降,后逐渐回升也提示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短暂的免疫抑制,术后IL-2水平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且各时间段B组>A组>C组,也说明TEAS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患者免疫抑制的效果。IL-6是由单核细胞、T细胞产生的调节因子,具有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作为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16]。3组患者术后IL-6水平均上调,但A组、B组术后各时间段IL-6水平均低于C组,提示TEA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下调机体的炎症反应。IL-10具有抑制T细胞分泌IL-2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17],A组、B组术后3、5 d的IL-10水平高于C组,提示TEAS有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3组患者术后1 d血清MTL水平均明显下调,MTL是内源性胃肠激素,可以刺激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18]。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电节律失常从而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一系列胃肠道反应。中医学认为,胃肠功能紊乱在于经气不畅、经络受损,针灸治疗可起到行气止痛、通经活络之效[19]。其中针刺足三里可以调节胃肠平滑肌功能,当胃肠蠕动减慢时,刺激足三里有助于提高其收缩力。胃肠平滑肌痉挛时,刺激足三里能够使胃肠平滑肌松弛,从而保证了胃肠平滑肌的正常功能[20]。刺激内关可增强胃动力,加速胃排空[21]。3组患者术后1 d MTL水平均明显下调,但B组>A组>C组(P<0.05)。说明TEAS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3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比较,B组<A组<C组(P<0.05),证实了这一点。研究[22]指出,TEAS能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故预先穴位刺激可以有效减少中枢神经受到的伤害性刺激,避免中枢敏化。本次研究表明,与C组比较,A组、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均低于C组,舒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C组,提示TEAS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关于TEAS时机选择,本次研究结果表明,B组患者各时间段CD3+、CD4+、NK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高于A组,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A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提示全程TEAS效果优于麻醉诱导前行TEAS。但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马金孝等[23]指出,行开腹手术时间较长、创伤性大,无法迅速调节机体炎症反应,推荐术前1 d行TEAS预处理。本次研究行腹腔镜手术创伤较小,但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可能也存在无法迅速调节的情况,故笔者推荐后续研究中设置术前1 d TEAS组并扩大研究样本,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笔者推荐全程行TEAS辅助麻醉。
综上所述,TEAS辅助麻醉可以有效调节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镇痛药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