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波,詹松华,倪志华
(1.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上海 201999;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上海 201203)
颅内动脉瘤是指多种原因引起脑动脉管壁的异常膨隆,好发于中老年,发病率1%~10%[1-2]。瘤体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等临床表现;瘤体较大发生破裂后可出现颅内高压等症状,预后不佳。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可有效预防瘤体破裂出血。DSA 是公认的动脉瘤诊断金标准。MRA 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引起更多的关注,但其准确率仍存在争论。本研究通过比较3D-TOF MRA 与DSA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3D-TOF MRA在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筛查价值。
1.1 一般资料 检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 年1 月到2020 年12 月行非对比增强3D-TOF MRA 的门诊和住院连续性患者10 562 例,MRA 诊断颅内动脉瘤885 例,其中1 周内行DSA 检查56 例。56 例行DSA 和MRA 患者中,男21 例,女35 例;年龄43~80 岁,平均(63.1+6.5)岁。患者多以头痛头晕就诊,无恶心呕吐。
1.2 仪器与方法
1.2.1 MRA 检查 采用Siemens Verio 3.0 T 超导MRI 扫描仪,常规三平面定位后行3D-TOF 序列扫描。扫描参数:TR 21 ms,TE 3.43 ms,视野230 mm×192 mm,层厚0.6 mm。
1.2.2 DSA 检查 DSA 检查由神经介入专业高年资医师操作完成,在MRA 检查1 周内进行,采用Siemens Artis Zee ⅢCeiling 大型血管造影机,行常规脑血管造影,右侧腹股沟穿刺插管,置鞘成功后,先后行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和左侧锁骨下动脉造影,以及标准正侧位减影,单次注入对比剂(碘克沙醇,恒瑞医药生产)7~8 mL,流率4 mL/s。
1.3 图像评价 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行MIP、VR 及MPR 等后处理。由2 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瘤体的大小、形态、直径及瘤颈宽度等观察测量,评价结果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比较3D-TOF MRA 与DSA 的检测结果。计量资料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Kappa 检验评价MRA与DSA 的诊断一致性。K≤0.4,一致性差;0.4<K≤0.6,中度一致性;0.6<K≤0.8,一致性较高;K>0.8,一致性高。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RA 和DSA 诊断结果比较(表1,2)56 例中,DSA 诊断44 例(59 个)动脉瘤,以颈内动脉分布为主;57 个(96.6%)为囊状动脉瘤,2 个(3.4%)为梭形动脉瘤;29 例(65.9%)单发,瘤体直径1.5~9.0 mm,≤3 mm 者19 例(28 个),>3 mm 者25 例(31 个)。44例中21 例瘤体较大者择期行进一步栓塞治疗,术后效果满意。
表1 MRA 和DSA 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 个
表2 MRA 和DSA 诊断结果比较 个
MRA 检出45 例共60 个动脉瘤,以颈内动脉分布为主,其中56 个与DSA 检查一致(图1,2),≤3 mm的动脉瘤有2 个经DSA 诊断为动脉圆锥。以DSA 检查为金标准,MRA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94.9%,特异度73.3%,阳性预测值78.6%,阴性预测值93.3%,与DSA 诊断一致性较高(K=0.70)。
图1 女,67 岁 图1a,1b 分别为MRA MIP 及VR 图像,可见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镜像动脉瘤,右侧较小者直径3 mm图1c,1d DSA 二维及VR 图像,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图2 女,56 岁 图2a,2b 分别为MRA MIP 及VR 图像,可见前交通动脉瘤,直径1.5 mm
2.2 MRA、DSA 检出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表3)MRA、DSA 所测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3 MRA、DSA 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mm,)
表3 MRA、DSA 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mm,)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群体,根据形态颅内动脉瘤可分为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本组DSA确诊的59 个动脉瘤中57 个为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2 个。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有争论,可能与外伤、高血压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动脉瘤未破裂时可无明显症状,本组直径≤3 mm 的动脉瘤28 个,患者症状轻微,以头痛头晕为主。颅内动脉瘤破裂致死率和致残率高[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及早确诊并积极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颅内动脉瘤常见的诊断方法有CTA、MRA(非对比增强MRA、增强MRA)和DSA。CTA 是一种微创检查,对注射流率要求较高,可能存在对比剂外渗风险,且碘剂也有一定的肾毒性,另外CT 检查也存在辐射风险。增强MRA 需精确把握对比剂注入后的开始扫描时间,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且存在钆剂导致肾脏纤维化的风险[4]。非对比增强3D-TOF MRA成像方法采用时间飞跃法进行血管成像,无创、无需对比剂,具有SNR 高和成像速度快等优势,对血管显示清晰,可重复检查,结合多种重建方法进行后处理,能很好显示瘤体大小和形态等,满足临床需求[5]。DSA 的空间和密度分辨力较高,可清晰显示微小血管及病灶,并能准确测量瘤体大小和直径,动态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血管狭窄情况和血流情况,对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6]。目前DSA 是公认的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操作复杂,对操作者要求高,具有一定的创伤,检查中需使用含碘对比剂,可能存在对比剂过敏及对肾脏造成损害,电离辐射较高,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不易被患者接受,临床中多用于其他检查无法诊断的患者和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与DSA 比较,本组MRA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与DSA 诊断一致性较高,在测量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方面两者相近,与文献[7-9]报道一致。此外,MRA 方便重复检查,可用于动脉瘤的随访复查。
MRI 检查存在的局限性:金属植入、因检查时间长配合不佳、对复杂/缓慢血流显示欠佳、有明显涡流血管病变显示可靠性不足者,以及瘤体较小由于血流变化导致显影效果不佳者,均可能会导致漏诊[10]。本研究3D-TOF MRA 假阳性4 例,见于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其中3 例为动脉圆锥,1 例为血管迂曲误诊;假阴性3 例,见于颈内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其原因分别为动脉转弯处及局部管腔较细导致血流信号较弱而漏诊。
综上所述,3D-TOF MRA 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满意,具有无创、无辐射等优势,可逐渐取代CTA 和DSA,作为临床上中老年群体的颅内动脉瘤的筛查手段,以便及早发现病灶并及时干预,也可对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估;对较小动脉瘤难以确诊或部分漏诊时,可进一步行DSA 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