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宇
(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 江苏 高邮 225600)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1]如何使生物课堂摆脱沉闷无趣的枷锁?又能使学生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呢?下面就以苏科版《昆虫》一节为例,谈谈围绕“观察蝗虫标本”展开的教学设计。
1.1 顺利完成小组活动“观察蝗虫”。
1.2 基于蝗虫标本的观察,描述蝗虫的基本特征,进而概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1.3 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小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基于初中学生特点,旨在创设一个生动的互动课堂,打破传统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围绕小组活动“观察蝗虫标本”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学生汇报,教师补充的形式,逐步帮助学生构建蝗虫基本特征的知识框架。
[导入]课前播放昆虫的视频。
[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哪一类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昆虫的神秘世界。
3.1 五彩缤纷的昆虫。
(图片)各种昆虫的图片。
昆虫家族非常兴旺发达,已知的种类有100万种以上,占整个动物总数的3/4。
(师)虽然这些昆虫的样子千差万别,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基本特征,具体是什么呢?我们以常见的昆虫——蝗虫为例来探究。
3.2 观察蝗虫。
3.2.1 准备任务卡片,蝗虫标本。
观察蝗虫标本,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卡片(限时5分钟)
展示:每组选出代表汇报你们的成果
提示:摸一摸、看一看
(1)身体分部。
(2)各部分特征和功能。
3.2.2 学生展示。
[摸一摸](师)蝗虫的体表是柔软还是坚韧的?(生)坚韧的体表是蝗虫的外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体内各种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看一看](师)蝗虫的身体结构可分为几部分?请小组代表到展台展示划分
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请各代表分别汇报)
[头部](1)一对触角:触觉和嗅觉作用,帮助昆虫进行通讯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和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
(2)一对触角:复眼位于头部上部,较大,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3)三个单眼:单眼仅能感光,不具视觉作用。
(4)一个口器:取食器官(嚼吸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茎叶)
其他类型口器:嚼吸式(蜜蜂)虹吸式(蝴蝶)刺吸式(蚊)
舐吸式(苍蝇)
[胸部]:三对足,两对翅。
三对足:足分节,故为节肢动物。前足、中足短小,适于行走,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两对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适于飞翔。
[腹部]:有很多气门,与呼吸有关
(师)那蝗虫的头部有没有与呼吸有关的结构呢?
那我们来设计实验来探究一下:准备一个大的塑料杯,将两只蝗虫固定在吸管上。一只蝗虫只有头浸没水中,另一只蝗虫胸腹部浸没水中。
播放两个短视频:两只蝗虫刚浸入水中和三十分钟后的视频。
(师)我们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生)腹部浸泡在水中的蝗虫在水中刚开始很活泼,三十分钟后慢慢的开始死亡,而头部浸没水中的蝗虫依然很活泼。说明蝗虫头没有帮助呼吸的结构,蝗虫就是依靠腹部的气门呼吸的。
(师)气门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蝗虫通过气管进行呼吸。
[总结]蝗虫的特征: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头部具有(1对触角、1对复眼、1个口器);胸部具有(2对翅、3对足);腹部有气门,依靠气管呼吸。
展示其他昆虫的图片,学生观察,得出昆虫的基本特征。
火眼金睛找昆虫,展示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及螃蟹、虾、和蜘蛛的图片,引导学生辨识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
3.3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昆虫是很常见的,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例如蜜蜂可以给人类提供蜂蜜、蜂胶,昆虫能传粉,蚊子、苍蝇、跳蚤、虱子能传播疾病,蝗虫泛滥成灾会导致粮食减产等等。
其实,昆虫的有益和有害是依照人类的喜好来划分的,每种昆虫在自然界里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善待昆虫与之和谐相处。
4.1 教学效果。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将蝗虫标本带入课堂,课堂教学建立在实物观察上,更直观形象。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对蝗虫标本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书中知识与实物观察相结合,提高了知识的实用程度,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摸一摸、看一看环节,学生真实感受蝗虫的特征,打破了生物课本文字知识的传授模式,学生通过认知、交流和总结,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收效好。
4.2 教学反思。
其一,初中生物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生动有趣课堂的向往,相比以往枯燥的知识传递,学生更倾向于能直观感受的实物教学,学习的热情度也更高涨。
其二、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的认知水平。[2]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网络多过大自然,很显然单纯的讲授是不够的,例如要使学生理解“外骨骼”这一概念和作用,很多描述都显得很苍白,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蝗虫。所以,将蝗虫标本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什么是“外骨骼”,其作用的生成就会水到渠成。
其三,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协作、分工、知识总结等能力的一种活动。生物课堂其实需要一种活力,教师做好把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而高涨的学习热情注入生物课堂,就会使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