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菊
(福建省漳州市第九中学 福建 漳州 363005)
目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作为初中教育及素质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科,体育教学需发挥作用,带领学生积极进行体育教育活动。体育教育的特点是参与性与实践性很强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主动投入到课程中。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需做好前置工作,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良性的成长空间环境。
1.1 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在我国儿童肥胖率日益增高,这和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目前,一方面我国教师及学生都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文化课学习本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且一些学生也会利用非文化课时间来学习文化课,这导致体育课开展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吸引力不足,在进行一定的课前训练后便解散自由活动,这就导致一部分同学在解散后未进行锻炼,班级凝聚力低,体育课未起到相应作用。体育锻炼有利用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成长。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而繁重的学习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困在教室中,放学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课后作业占据了大量课余时间,而锻炼的时间屈指可数。因此,体育课教学不可忽视,同时,应采用积极正确、多元的手段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
1.2 培养学生个性,培养综合素质。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个性尤为重要。体育,不单单是脑力活动,更需要学生在身体上参与,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就比如许多人“头疼”的800米,每一次跑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看似短短的800米,其实是在用实际情况告诉同学们,“坚持就是胜利,人可以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坚持下去就有无限可能”。体育活动通常不是单一个人的活动,在许多活动中需要多人配合,相互协调。如在仰卧起坐这项运动中,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完成,若想要有效的完成就需要有人帮助。体育活动中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这都能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促使学生快速融入集体。
2.1 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开发教学资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掌握理论有助于在实际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强化补充,发挥理论作用,对学生进行分析,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现在的体育学习中存在这种现象,即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课程中,对于理论内容不能真正理解。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拉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就比如在学习跳远的时候,在理论课的时候已经讲好了如何摆臂、如何发力、如何起跳,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各个同学的姿势都不尽相同,更有存在完全不知如何做的学生。这时,就需要教师结合实例,采用亲身示范加理论讲解的方式来教学,或者可以举例说明,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解释,比如利用青蛙等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掌握跳远方法。
2.2 抓住学习关键,保障教学有效性。有时候在体育教学的时候,会出现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参与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明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对症下药。教师可采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锻炼项目,利用学生与体育项目的紧密性来激起学生的兴趣,避免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学生在接触新项目的时候,也可能产生害怕和胆怯,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多多鼓励学生,也可以采用多人合作的方式,让已有相应经验得学生帮助无经验得学生,快速接受新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度。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加大同学的参与力度,比如在做好准备活动后,可以组织老鹰抓小鸡、趣味折返跑等游戏,快速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
2.3 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控力。体育教育也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体育也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的科目,就比如在学习实心球这一体育项目的时候,从刚开始的学习投球姿势、发力位置,到最后的投出去,这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只有经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在真正的实战中才能取得满意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有学生因为一两次没有做好而放弃的情况。此时,老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增强学生自信心。并且教会学生在成功背后需要付出诸多心血,同时需要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品质,也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4 做好课堂总结巩固,便于后续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并且学到相应知识,在一堂课下来教师应及时总结,明确课堂的优点及缺点,落实巩固工作,并在当堂课程结束时,提前布置下一节课的内容,督促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避免第二节课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处于发懵的状态。教师也应该依据本堂课程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下节课所教授内容,即注重实际经验得输出,又要及时关注理论教学,加强引导教育,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初中体育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教学的实践性,从学生角度出发,运用正确的策略及技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取得有效突破及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