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勇
(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 湖南 永州 425600)
思维导图最早由托尼·布赞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是一种基于提纲,图表的知识图解。通过对一维知识的二维空间呈现,思维导图辅助了对认知思维的促进功能,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大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抑制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发展,更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形成知识体系,只能靠被动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思维导图越来越被各地中学师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但如何发挥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成为了很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所谓思维导图,指的就是从一个中心知识点开始,围绕这个知识点发散性的产生有关联的分支知识点,并进行逐层信息分类管理,然后按照一定逻辑联系,将这些知识点以中心扩散,边缘延伸的形式有序逐步的呈现出来。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像颜色等特征来刺激学生的脑部能力,协调记忆功能,使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呈现出完善系统的方式,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记忆,知识点巩固等方面有着较为强烈的辅助作用。同时采用关键词,图表,颜色分明的线条等等方法,将知识点的思维流程,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分类依据罗列出来,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对复杂知识点的梳理优化,使得化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呈现更为有序,并将化学教材中各章节的逻辑关系用相互映射或者衍生层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起到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对繁杂化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有着很大的实际价值。因此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维理念。也能够为师生双方提供全新的学习视角,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必须重视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逻辑认知。
2.1 问题框架的构建。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教学时,选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过程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问题的大体框架,学生在这个框架范围内进行思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先进行自主的思考,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总结一些问题。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分析,梳理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在黑板上,形成问题导图。之后教师和学生可以继续讨论和思考,对问题进行拓展,同时探究问题的解决,完善思维导图。
2.2 思维导图在小组讨论中的应用。小组讨论是高中化学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小组讨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成绩不佳的学生很难融入讨论、容易让课堂陷入混乱等。而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学生可以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讨论,让混乱的信息有意识地构建。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让一名学生负责实际讨论记录,将其他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不同意见标记出来,之后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特点,进行小组汇报,最终的讨论结果也要在思维导图上标记好,最后让学生通过观看思维导图便能明白这一知识的重点在哪里,以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3 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在授课活动完成后,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效、科学的复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还能使其举一反三,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化学教学效率。思维导图的复习模式,本质上是将课本变薄的过程,通过将知识结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目了然的知识结构网络。在复习环节中,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为框架,引导学生完善以前学习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培养其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总结时间,要求他们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以便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发展个体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人类的交流沟通中,图相比于文字,有更为直观高效的语义表达,更有助于学生大脑皮层的思维能力锻炼。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加入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发散学生学习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疑难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从而提高化学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