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重庆奉节县永安中学初中部 重庆 奉节 404600)
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深入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地理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习惯性地理发言丰富学生的认知。教师要能从生活的现象中挖掘知识。学生们的生活经历认识自我的基础,也是学生的直觉。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还不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所以,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学态度。中学地理教师除了科学解读教材外,还需将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入到课堂中,大胆地变革与创新既定的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生活化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习,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材料补充、替换、完善教学内容,普及生活展示地理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相联系,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地理问题,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地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借助生活教学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将地理思维运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
使学生将地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有个丰富的感知。使学生了解这些现象去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教师在上课的现在,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生活,让重头戏能突破,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而不是很难学。其实生活中地理到处都有,因为学生的地理知识很少,看不到地理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捕捉生活中信息与地理知识相联系。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用地理的知识加以阐述,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游刃有余。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理生境相关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要能满足,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1]例如,为什么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矮一些呢?河流为什么是弯曲的?对生活现象进行探究,能使学生感到地理是独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掌握正确的导引方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是最终目的。
奇怪的生活现象似乎可以用生活常识来解释,但如果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就会自相矛盾。我们可以用地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南方人普遍喜欢吃大米饭,而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这是因为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一样。南方气温较高,且潮湿多雨,耕地以水田为主,所以南方多种植喜欢高温多雨的水稻;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生长耐寒的小麦,这就是饮食习惯差异的原因。学生如果掌握的地理知识,可以运用地理的知识正确看待生活中一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周围的事情也更加理性。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
学习的知识不仅在学校用于考试,还可以应用于生活,不会让所学的全部知识消失。没有生活环境就没有学习,学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能离开现实的生活。地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到生活,让学生将地理融入到生活中去,不经能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对生活中的帮助,学习地理的意义。[3]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荒野大求生的主角贝爷也是被很多人所敬佩,在节目中仿佛开挂了一样,贝爷总是在那些十分危险的丛林,沼泽,悬崖,单枪匹马,根据周边蛛丝马迹的地质现象,或细微的水流变化判断出雨季,立刻察觉到危险的存在。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的性质,建造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新疆利用丰富的风力资源,建造了风力发电站,沿海地区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开展大规模的海产养殖等……
一句话,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将成为趋势。地理学教学不能只看教材,应结合教材的实际,让学生走进生活,用地理知识讲解一些常识。以地理视角观察周围事物,建立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融入游戏与活动在教学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