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胜利希望小学 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族文化的总和,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文化基础、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想要完成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熟悉传统文化知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想要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这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众多历史文化典籍,如,《论语》《山海经》《老子》《传习录》等,这需要学生掌握文字知识。如,古代文字与现代文字的字形与字义,例如,“泪”与“涙”,二者的读音与字义是完全相同的,但古今字形式不同的,“江”与“河”在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而在现代则泛指河流,扩大了文字的内在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古代汉字的实词不丰富,所以很多词句的语法并不严格,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便是将名词活用为使动词。除此之外,古代典籍资料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文化知识,例如,“既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门下平章事”、“揖让”、“襦”、“明光铠”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可进行适当延伸,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法、官职、礼仪、服饰等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可以让他们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这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有积极作用。
1.2 理解民族精神。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中华民族产生了特有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些理念精神是民族传承发展的强大动力,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天人合一、人定胜天、艰苦奋斗等理念为国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带来了启示。天下大同、以民为本、中庸、包容博大、爱护他人等人文主义精神为文学、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同时,古代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某些方面是契合的,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尊师重教、宽容和谐、仁爱孝悌、诚信等古代道德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国人的思想行为习惯,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为民请命、精忠报国等爱国主义精神维系了各民族的团结,为民族发展提供了动力,培养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这是中国饱经战乱却又能重新崛起的重要原因。
2.1 文化知识教育。文学知识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和工具,但由于其内容较为复杂,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挑选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尚未产生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大多是口口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前者以四言为主,语言朴素,后者以六言为主,词文恢弘壮丽。经一段时期发展出现汉赋,具有散韵结合的特点,自唐宋以来,诗词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中国文学的巅峰,而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出现以朴素语言和动人故事为特点的小说,它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此为框架填充文化知识,如,春秋时期诸子百家著作的特点、汉赋四大家作品、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诗、经史子集等。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过程中,还会涉及儒、释、道三教,它们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框架,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各教派代表人物极其主要思想,如,孔子、”“当仁不让”、老子和庄子、“道法自然”、六祖慧能、鸠摩罗什、玄奘、“缘起性空”等,只有掌握这些内容,才能更好地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2.2 民族精神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它鼓励国民积极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内涵也在民族精神中体现出来,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厚德载物、宽以待人等,这些内容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而爱国主义则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古代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诗句,近现代以来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洪精神更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涵,这些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绵绵不绝的生机。
在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时,授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受时代、立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传统文化是愚昧且落后的,如,“三纲五常”、“劝酒”、“重男轻女”等,这些不良思想会影响学生的三观,所以,教师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时代使命,教师要勇于承担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以此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