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铉
(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新课程标准中针对学习方法明确提出探究、合作、自主这几点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当下初中地理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乐观,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彰显、学习流于形式等。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成长经历,就立足探究性教学展开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阐述几点拙见。
1.1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真正参与且给学生搭建参与平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机械、被动的接受教师“喂”知识,而是主动探索,其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各项能力均得到培养。
1.2 拓宽学生学习深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主要依靠教师的灌输,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知识浮于表面,不具有深入性。很多学生虽然记住了知识,但是并不理解知识。而探究性教学的运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且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汲取知识,解决问题[1]。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学习深度也得到拓宽。
1.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积极参与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炼和总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2.1 立足教学需求设计探究任务。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建立在明确的探究任务之上。换言之,探究任务是探究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教学需求设计探究任务,利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得到答案,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吸收知识的目的。在设置探究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围绕教学需求进行设计,同时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性格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尽可能遵循趣味性、开放性、生活性的原则去设计,以此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2]。例如,在讲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课时,教师先遵循生活性原则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山西省晋中市的中学生小健在微信上和他远在江西的好朋友抱怨:‘早上出门上学的时候,天色昏暗,气温零下四度,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而他的好朋友则回复他:‘我的家乡江南丘陵,这个时候人们应该在忙着收割早稻了。”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①小健家乡的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还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②柑橘、龙眼、荔枝、芒果这四种果树,适合种在小健好朋友家乡的有哪几种,为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上述情境对问题展开探究。
2.2 采取合适的探究形式。在设置好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要科学选择探究的形式。一般来说,探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学生独自思考、探究,另一种则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两种探究形式各有利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两种探究形式结合起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这样的顺序极为重要。若是直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很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尖子生在群内积极、踊跃发言,而后进生却因为思维缓慢而缺少发言机会,而且容易让尖子生先入为主,主导了整个交流过程[3]。若是只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有些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找不到突破点,学习吃力,难以探究出结果。所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者的有序、合理结合,能够使探究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取得理想效果奠定基础。
2.3 组织学生展示成果并交流总结。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立即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展示,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影响学生在下一次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按照座位顺序,让每个小组的组长逐一展示成果,重点阐述解题思路。当最后一个组长展示结束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然后教师再综合每个小组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而对表现较差的小组则指出其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的内容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当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情况、与同学的互动情况以及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个性化想法等。这种“多元主体+多元标准”的评价方式,让教学评价具有客观性、全面性、深入性,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的运用对于改善初中地理教学有显著效果,能够打破过去学生主听、教师主讲的僵化局面,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在本文中,笔者就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分享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