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写作
——以写《观察日记》为例浅谈小学生起步作文

2021-11-21 12:01
小学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景物日记学会

黄 健

小学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开始,在这个时期,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一切事物都各具特色,这样观察世界的眼光十分利于写作。为什么这么说呢?写作需要的是敏锐的感知力、细致的观察力以及深刻的理解力。在小学生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也就是说,这份新鲜感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观察的状态、处于感知的状态,若能加以引导,学生必然能将心中所感写成优秀的文章。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创作道路上来。以下通过剖析《观察日记》,浅谈小学写作的教学方法。

一、人物观察

写作需要从细致入微的观察开始,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我们需要给学生确定一个观察的目标,让学生不脱离实际情境,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塑造人物形象对写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观察人物,这是写作的第一步。在人物写作这一方面,学生需要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揣测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心理状态。优秀的写作者也是敏锐的观察者,优秀的小说家也是人类观察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例如,在《观察日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描写人物的优秀篇目,带领学生进行品读、赏析,让学生消化吸收,化为己用。与学生共读文章时,可以先总结人物形象,接着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词汇来构造这个人物,然后得出结论,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就使用与之性格相配的词汇。教师可以用学过的课文来举例,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顾客是个急性子,作者需要突出其急躁的性格,因此使用的词语为“不耐烦”“等不及”“噌地一下跳起来”,这些词语将顾客的急性子展现得生动形象。解读完这个例子,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将之写成文章。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将人物的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环境观察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环境,每个人也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将所观察的环境描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以环境为观察对象,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关注,丰富写作的素材。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古人没有意识到外部世界才是创作的灵感来源。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环境观察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把目光从书本转移到外部环境上来。对周遭的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一方面,学生可以增加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观察的练习中,能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与思考能力。进行环境描写,需要择取重点,选择核心要素进行创作。那么,环境中有什么可写的呢?教师可以举例:环境的摆设、环境的声音、环境的氛围都是可以书写的对象。例如,在《观察日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自己所熟悉的这间教室?可以从教室的摆设、教室的颜色、教室不同时段的声音与氛围等方面来展开描述。每个学生的观察视角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必然不同。教师需要做的,是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观察。除了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文训练,以《我的房间》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选一个角度描述自己的房间。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便学会在观察中阐释与创作了。

三、景物观察

景物是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却也是最容易忽略的。景物之美,在于其自自然然的状态,学生在长久的书本学习中,早已忽略了景物的自然之美。因此,我们强调,让学生在对景物的观察与写作中,唤回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构建新的情感模式。为什么强调观察自然景物呢?中国是与自然同生共息的国家,中国的文明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因此,中国的文化是关于自然的文化。中国的古诗少不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欲以汉语进行写作,必然要深入这个文化语境,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自然景物就是其中的文化内涵之一,观察自然景物、体会自然之变化,才能深刻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深意,才能领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以《观察日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朝霞与晚霞的不同、观察雨天的颜色、观察春天的变化等等,让学生将所观察到的事物与自身产生的情感写成作文。在对景物的观察与写作中,学生对自然的体察会更为深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对语文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世界与感知世界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观察中学会反省、在观察中学会理解世界。学生学会了观察,就学会了写作,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身的创作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充足的耐心,不能揠苗助长,而是引导学生走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让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头脑,进行创作。

猜你喜欢
景物日记学会
四时景物皆成趣
学会分享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