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琴
低年级受学生年龄特征限制,词汇匮乏、思维不清晰,想要完整、清晰地表达清楚极其困难,想要培养出口语表达完整、思路清晰的能力着实不容易,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阅读数学书开始,以此来逐步积累词汇量,理清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从而更好地学好、用好数学。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读数学书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认真读题,应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要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一边读一边思考并理解其内容,通过对题目的细读、精读明白题目中的条件与数量关系,使学生对整道题有总体印象。
“数学书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读的!”孩子们用无辜的眼神看着我。是啊,在语文书上,学生阅读的是文学作品,在这些文章中,或有惊人心魄的故事情节,或有丰满、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有动人、细腻的感情抒发,处处给人真善美的享受,这种享受较为直接,易于激发学生对语文书的阅读兴趣。而数学书中,特别是低年级,有的只是较简单的汉字、数字、几何图形、图画,以及纷繁复杂的推理和计算,该怎么读呢?我是这样教孩子们的:
对于数与代数的教学,我就让孩子们读数字、读算式、读计算过程,做到不读错就行。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很多孩子在读计算题时,常把数字读反了,如32会读成23,计算时15-6=21,将减法算成了加法,这些都是计算教学中常出现的错误。其实只要孩子们读一读,就能够轻易地发现自己错了,及时纠正,从而减少这种低级错误的发生,也避免了重复机械的计算训练给学生带来的无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复读的方式检查习题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如有这样一题:46比( )多7,如果用加法做答案则是53,但通过阅读会发现,46不可能比53多,减少错误发生。
在教学中,失分最多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刚开始,通过阅读题目,引起神经刺激,搜集各种信息,再传入大脑皮层,形成表象。也就是说,实际问题的教学是从读题目开始的。那在平时的练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读懂实际问题的能力呢?
1.看图说题。在简单的实际问题出现的起始阶段,教材中是这样呈现的:一个条件用画面表示,另一个条件和问题用文字叙述,教者可先行示范,编出题目读,在让学生模仿说,直到会编题说。
2.每当完整的简单应用题出现后,在教师泛读、学生会朗读的基础上指出:实际问题是由事件、互相联系的条件和问题等部分组成,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待学生有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存后,要趁热打铁让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做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的口头训练了。
3.自编自说。为了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当堂提出问题,谁能按例题的样子自己编一道实际问题给大家听听,也可请家长帮忙,提供素材,让学生将自编的题目在课堂上宣读,教师再作出评价。
在低年级,这部分的知识都是非常浅显的,且与生活密切联系,只需要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特征即可,不需要深究,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学生读生活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习《认识图形》单元时,就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图形,说说能摸得到、看得到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各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数学习题中,常有因一字之差就转变了整个题目的意思的题目,这就需用学生能够读懂每个字的含义,划出关键字词,大大降低理解难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在读数学书中也同样适用,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的同时,让他们用笔把关键词句划出,并在难点、重点之处做必要说明,甚至自己要重新计算、推导,确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这样,日久天长,无论学生的数学成绩还是阅读数学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在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单元后,有这样一道题目:给新建的教室安装玻璃,每块玻璃长60厘米,宽50厘米。每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0块这样的玻璃一共是多少平方米?乍一看,这题非常简单,首先求一块玻璃的面积,再计算20块玻璃的面积,粗心的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60000平方米。其实不然,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一题中牵涉到了三个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即每计算一步,都要进行一次单位换算,从而得出最后正确的结果,如果不仔细审题,就将会被这些一字之差而误导,“差之分毫,失之千里”就是这样的道理。
因数学书的特征所至,学生在阅读时必定会感到枯燥,常有读不下去的意念。这时,我们应用鼓励、热情的话语去激发学生的信心,让他们知道知难而退只会一事无成,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会逐步体会到数学中的无穷奥妙,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反复读题,可以再现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境,更好地理解题意,再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悟出解题思路,发展思维,学生在反复读题过程中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促学,逐步达到会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