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帆 天津体育学院
跆拳道训练包括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能力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计划和行动。跆拳道运动特点是“高巧灵变”要求运动员有一定的力量、速度、耐力作为基础,以技战术作为跆拳道取胜的核心,在比赛中斗智斗勇。只有稳定的技能水平,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战术,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的灵活运用水平尤为重要。
跆拳道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与其他的运动项目相比较跆拳道的技能特点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有腿法和直拳拳法等技术,技术种类多,但是其中腿法是跆拳道中使用最多的。实际上,跆拳道是以腿法为主拳法为辅的运动项目,腿法包括有前踢、后踢、横踢、侧踢等,其中跆拳道腿法较多的原因是人腿的长度和力量远远大于直臂,再加上比赛规则中要求不能用手击打头部,拳法的得分相对腿法来讲更加局限,又因为腿法的攻击距离和攻击力量明显强于直拳,因此实战中跆拳道以腿法为主,拳法则多用于品势之中。跆拳道运动在比赛中,站位上要有利于防守、进攻以及步法的移动,步法移动快,在技术动作上追求速度、力量以及击打的穿透效果。注重呼吸的节奏、强调气势,在比赛训练中通常要发声,常常表现出勇敢、坚韧不拔的气势,在比赛中能更大地发挥出运动员的潜能。由于跆拳道精神是以刚制刚的特点,在比赛中通常是以“直击直打”作为进攻手段,“接触防守”技术、“躲闪”技术运用的相对较少。通常都采用直线连续的腿法组合进行得分。跆拳道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发展特长技术,努力对特长技术进行专研,使其能在比赛中以超高水平发挥出来,对专项技术的细枝末节进行优化,使其成为制胜法宝。
跆拳道运动技巧是指合理掌握和运用专业姿势的能力。选择有效、适宜的运动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很多的项目中都有体现,而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体现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与学脱节。跆拳道教练或者高校跆拳道教师,大多数是研究生学历毕业,而不是专业的从事体育的退役运动员或者不是从事体育研究的博士。走访调查发现,很多老师跆拳道技能并不是很专业,他们对跆拳道的实践开展活动经验匮乏,训练的系统化基本上是按照课本上进行,没有改动、没有创新,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缺乏情感因此产生了类似书本的训练计划。教授学生一些跆拳道技巧与格斗,在跆拳道教学中过程中,只是仅仅传授如何进攻与防守,重视对跆拳道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即使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但是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没有一套完备的教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只凭着老师的个人经验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差异性很大[1]。跆拳道基本理论和原理传播十分枯燥,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强化学习的目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缺乏诱惑力,而跆拳道重点训练应该更注重学生的特定技术指导,如不应局限在有限的特定训练。这种跆拳道基础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不匹配,不仅导致训练效果差,同时也会产生运动员对教师的训练水平有所猜忌。另一方面,技术训练与实战运用相脱节。根据调查访问发现,很多运动员的单个技术训练能达到很高的标准,但是在实战中往往因各种因素,导致技术水平没有稳定的发挥出来。在技术训练中缺乏与实战运用的结合。
在跆拳道训练中,对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没有加以区分,而在实际的实战比赛中,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是两种不同的问题。技术与战术的训练通常结合到一起,对技、战术的区别和联系没有做到差异化对待,技术是战术的基础,通常在稳定的技术水平支撑下战术才能有效的表现出来。然而在大多数教练员、教师在训练时经常将大动打反击、小动打迎击、内动打抢攻、防守反击技术与战术同步化训练,通常没有将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二者进行有效的区分,技术训练中表现出战术。同时又注重战术训练,缺少对独立技术的专项化训练。
跆拳道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保持较高的训练刺激的部位,以及追求训练所能达到的效果,在训练中多数教练和教师训练方法和手段均较为枯燥与单一,训练负荷的安排较为盲目,传统的跆拳道技术训练中,更倾向于单个技术动作模仿练习。但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很难做到教与仿、动与静的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及理念,不足以与现阶段需求相适应。而且这种训练模式和训练思想在我国跆拳道训练中已成为常态。运动技术训练的无目的性多体现在对动作练习频次、组数以及练习的间隔时间安排的不科学,对动作的细节要求不高,不符合跆拳道运动对各技术的要求。不科学的技能训练,使身体不能得到足够的刺激,没能突出运动项目的专项基本特征,也致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运动成绩就不会实现突破。对于训练方法而言,只有适合不适合,一种单调的训练方法很容易使运动员得到适应,并且不能有效的提升运动员技术水平,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要想使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看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合理。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技能训练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现象,主要问题出在教练员身上,体现在教练员对技术训练的认识水平和对训练的操作水平上。
为了保证跆拳道技术训练的效果,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跆拳道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由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错位,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在内部积累经验,开展跆拳道实践活动,使基础理论的成果既能来源于科研成果,又能来源于自身的训练经验。跆拳道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应根据现有的工作经验,运用具体指导的基础知识,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跆拳道训练的基本原则相结合,使指导更加科学高效。此外,跆拳道基础理论和跆拳道教师要改变学生没有互动的局面,增强跆拳道基础理论和原理的传播兴趣。另一方面,加强技术训练与实战运用的结合,在加强对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技术的运用。在技术训练中增强单个技术动作、组合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注重对单个技术以及组合技术的运用。在训练中,注重“练为战”思想的具体要求。
跆拳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基本技术要求合理规范的动作动力定型;运用能力要求在比赛的动态条件下,使用动作进攻反击,从观察、判断到思维,从选择战机、选择动作到选择部位,从内动打抢攻、小动打迎击到打动打反击等一系列复杂的动作操作过程精准有效地完成[2]。运动技术是指运动员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战术是指为赢得胜利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技战术的关系,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技术是为战术做准备。在跆拳道技术训练体系中,要加强对技战术的练习区分,技术不仅仅只有单一腿法,还有各种腿法的组合以及大动打反击、小动打迎击、内动打抢攻、防守反击技术等等,而战术有强攻战术、先得分战术、直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等。这些战术与技术十分相似,而战术是在比赛中某种特定情况下技术组合发挥出来。因此训练中对专门的组合技能进行训练尤为重要,并要掌握如何将组合技术运用到实战中去。再之,是在从事专项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个人所付出努力的程度。个人对专项越专注投入,越开动脑筋,越钻研问题,专项本质客观规律认识的越深,琢磨的越透,通过训练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动作的条件反射,专项智能水平提高越快[3]。
运动员某项技术想要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教练员要在对技能训练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具有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的能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是跆拳道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跆拳道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团结合作、开发智能,提高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新的跆拳道课程教学方法采用了自主探究式、学习互动式、合作研讨试、学生实践为主、自练为辅等方法,这样就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明确运动技术训练的目的性,提高运动员对技能动作的掌握,提高对运动技能规范性的要求,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正确合理选择与应用,直接决定了训练刺激的部位,以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多元化的训练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跆拳道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技术掌握的质量。训练方法的多样化,综合考虑不同运动员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实现运动员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能力的优化,提高对技能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教练员对技术训练的认识水平和对训练的操作水平。
虽然在我国跆拳道的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训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战术训练同步、训练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跆拳道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给运动员个人技能的提高和以后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随着跆拳道运动从业者对训练中技能训练科学化、个性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各个运动队的日常训练中,各种新型训练器械、检测仪器不断引进,对训练过程中的数据分析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在跆拳道未来的发展中,跆拳道训练中的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将不断提高。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跆拳道的综合训练水平将不断提高,这将对我国跆拳道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