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秀
(广东省惠州市龙津小学 广东 惠州 516255)
阅读是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提升知识涵养、锻炼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现实作用。但是阅读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目标。
1.1 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小学生普遍缺乏自制能力,尤其低年级学生,由于文字知识掌握的较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生字、生词,不仅说不出来读音,还无法理解意思,当学生遇到这些阻碍时,由于没有耐心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厌倦感,提不起兴趣,使得课外阅读活动难以进行。另外,随着信息设备的在家庭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回到家中容易受到这些东西的吸引,无心进行阅读,学生阅读兴趣被严重压制。
1.2 缺乏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实际上,一些学生对阅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很多家长比较关心孩子的成绩,学生回家之后不仅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写家长为自己买的课外练习题,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另外,在学校和教师方面,更是重视学生成绩,学生的阅读素材主要来源于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通常就是按照教材教授新知识,或者不断巩固旧的知识,没有拓展阅读内容。没有充足的阅读量,很难得到有效的锻炼。
1.3 不正确的阅读方法。事实上,也会有一部分教师和家长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认为只要学生读的书越多,懂的就越多。虽然这种思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学生实际阅读当中,教师和家长却没有进行有效地指导,导致课外阅读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实际上,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识字和了解文章内容,而是更要注重思考,学生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思维,学会动脑,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深层阅读状态中,而不是囫囵吞枣的进行阅读。正是缺乏正确的指导,一些学生通常都是跳着读文章,遇到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就省略掉,导致阅读缺乏整体性和思考性[1]。
1.4 不适宜的阅读素材。兴趣是学生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都会被自己的兴趣的所控制。因此,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也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尤其是阅读素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但从目前来看,教师在选取素材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小学低年级阅读,既要保证阅读内容的价值,又要满足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却没有很好的将这两个重点有效结合起来,影响阅读效果。
2.1 选择性原则。如今,市场及网络中的课外阅读资源非常多,质量却参差不齐,面对繁多的阅读素材,切记不能盲目选择,或是跟风选择,教师需要提升辨别意识,结合学生特点及阅读需求,认真选择合适的材料。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课外阅读素材,避免学生阅读不良信息。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阅读素材的工作中,阅读范围不能过于单一,要从大方向进行指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选择什么,而是要告诉学生怎么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材的广泛性,同时也可以尊重学生爱好。
2.2 趣味性原则。阅读的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众所周知,低年级小学生思想跳跃,通常会对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因此,要想促使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进行阅读,无论是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还是在阅读内容选择的指导上,都要遵循趣味性原则,通过有效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被动阅读状态转变为主动阅读[2]。
2.3 互动性原则。阅读指导少不了有效的互动活动,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师生的多元化互动原则。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还需要通过互动环节,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的不足,制定针对性方案,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另外,主体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重要,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当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些乐于表达的学生,会对小组阅读更加感性趣。
2.4 差异性原则。学生之间各有特点,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要想实现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应该遵循差异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指导工作帮助到每一个学生。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需求,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素材,供学生自己选择,保证每个学生在初级阶段的阅读中都能维持良好的阅读兴趣,为将来的拓展性阅读奠定基础[3]。
2.5 自主性原则。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一定不能用命令的语气让学生进行阅读,而是需要利用和谐、有效的方法,不断地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如,在阅读之前,利用有趣的小故事或问题,创建一个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促使其融入到情境之中。但是,教师如果一味地硬性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更加不愿意参与阅读活动,并且不利于以后的兴趣培养。由此可见,落实“自主性”原则,是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影响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学生兴趣,才是阅读指导工作中的关键。在兴趣培养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爱好取向,促使阅读活动形式及阅读内容,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以后进行自主阅读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尊重主体,遵循学生的选择。其次,营造趣味性阅读课堂,创建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周中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将自己家中的书拿到学校进行阅读,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书籍进行阅读,为学提供多种选择,当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时,不会受到约束,才会更好的进入到自己的阅读世界之中,在舒适、自由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其阅读兴趣也会提升。另外,教师积极联系家长,介绍一些课外阅读活动的注意事项,指导家长选择符合孩子兴趣的图书,使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阅读兴趣[4]。
3.2 保障阅读时间。在传统课外阅读中,由于家长和教师的错误观念,使得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总是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课外阅读很难进行。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观念,还要给予家长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一些家长受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会为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如画画、弹钢琴等等,占用了学生课余时间及周末休息时间,学生连自己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进行阅读了。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作用,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以及家长指导学生阅读的落实情况,教师应进行检查活动。例如,建立微信、QQ群,让家长发布学生的阅读任务完成情况,或者上传孩子进行阅读的视频。另外,教师应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家庭作业,为学生腾出更多的阅读空间,还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一点阅读时间,向学生提供一个短篇文章。
3.3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在引导阅读时,要注意发挥阅读的作用,不能一味地让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为了实现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的价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进行知识积累,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记录下来,也可以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赏析。这种方法方便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掌握。例如,当教师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家庭作业时,并让学生记录优美的词句,第二天上课期间,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的笔记本,通过笔记本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另外,还可利用问题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为学生阅读制定目标,避免盲目阅读,促进其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有些时候,学生在阅读中经常走神,虽然也在进行朗读,但是思绪早就已经不在文章之中,变成了单纯的读汉字,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因此,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可有效避免“假读”现象的发生。例如,在阅读《哪吒闹海》时,教师可以提前抛出问题“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你们喜欢故事中的谁呢?”,在问题的引导下,根据小学生的性格来看,很容易激起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进行目的性阅读,提升阅读效率[5]。
3.4 开展读后写作活动。学生达到深层阅读,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以往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浅层学习的现象,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学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似乎很快就能忘记阅读的内容。因此,利用有效手段,引导学生深层阅读十分必要。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教师可充分利用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同时也可以提升写作水平,实现“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促进阅读”的双重效益。例如,在阅读完《马良神笔》这篇故事时,教师向学生进行互动,发现学生们对这个故事的感悟颇多,并十分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自己的阅读感悟,向学生抒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具有现实意义,在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应重新审视课外阅读现状,并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其次,教师应更新思想,挖掘课外阅读的价值,设计合理的课外阅读活动方案。最后,结合学生特点及新课标理念,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实现阅读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