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艳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5)
随着课程思政被带入大学英语教学,给传统英语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和任务。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指老师既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又是解答疑惑的人。但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授学业,忽视了传授道理与解答疑惑两个方面。要求专业课教师应当将“课程思政”的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促使专业课教学的多元化育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型语言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引领和价值观念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铸魂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要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这是共同的要求。”换言之,就是要把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教育体系之中,全面渗透到各学科各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之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功能[1]。
2.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以来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而相对忽略了人文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懂外语的人才,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价值也逐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一门语言技能并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的理念则是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学习英语课程中的知识与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传承和表达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提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其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2 道德教育与《大学英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石。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与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并不冲突。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加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加强自己对中华的传统道德充满自信和自豪。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批判地进行西方语言和文化的教学、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平等和文化自信的创新方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洗礼和浸润,并且可以将所学的中西方道德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加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
2.3 为未知而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为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综合能力是什么?综合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现在人类社会已经逐渐进入网络智能化时代,未来社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工作被AI智能所取代。那个时候人类还能做什么?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终身成长的学习能力,终身成长的关键就是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上的: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终身成长》(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Carol Dweck)的著作,他把终身成长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也就是说几乎人们能看到的所有美好品德背后都是终身成长型思维模式。当学生具有终身成长的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后,就具备了面对未知世界的能力,不用惧怕在未来的工作中被AI智能所取代。《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四版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Education the Right Way,这个单元精读文章Why Study Humanities?重点分析了为什么大学应该重视人文教育。本文强调人文教育就是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具有预测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后,面对未知世界就会胸有成竹[3]。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基础文化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素质;要激励学生承担起创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时代责任;要引导学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学习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