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妹
(河南省项城市千佛阁中心校 河南 项城 466200)
随着小学生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心理依赖也从家庭转移到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归属感方面,他们的心智行为可塑性强,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羁绊,小学德育和心理建设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育和心理学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概念范畴,修身养性自古以来就是德育教化的重要内容,到了近代,以研究品德心理结构规律及其本质发展为主的德育心理学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受到学界的关注。由此,德育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理过程。小学儿童已经有了主观能动性行为,其思维发展呈现出分阶段的特征,对事物的感知停留在具象感知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不稳定,情感上自我外露化,不能控制自身的行为和情绪,因此,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容易受到错误道德行为的影响。只有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道德行为的培养,开展道德行为实践活动,才能完善小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其道德修养的健康发展。
2.1 德育工作的开展未符合学生的心理机制。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设定主要围绕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展开的,对其道德行为和理想信念并未融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首先,对其理想信念的培养只关注到情感和信念两个方面,忽略了对行为方式的引导。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多以抽象的灌输为主,忽略了儿童对具象事物感知力高的心理特征,无法将德育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最后,缺少相关的德育实践活动,少数的德育实践活动也存在不同学段的趋同性,未考虑到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儿童发展的性格特点,无法实现德育教学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2 德育工作未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小学生受性别、家庭及社会成长环境的影响,会呈现个体差异,进而影响到对德育的认知及道德行为的践行。首先,德育内容及目标的设计往往模糊单一化,并没有考虑到德育的层次性及目标导向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活动趋同,加之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无法做到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德育矫治工作。其次,在德育方式上,小学生德育思维能力培养过多的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思想,强迫学生接受不理解的事物和原理,缺少朴素的科学观念元素,致使德育目标过高,德育内容泛化,没有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化行为,没有营造个性化德育教育的环境空间[1]。
2.3 师德素养有待于提升。德育的效果与教师的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前大部分德育工作者都比较重视小学的德育建设工作,但仍存在着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问题。首先,部分小学德育工作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缺乏耐心,不能正确处理学生学习生活矛盾问题,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儿童的成长及德育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部分德育工作者存在易怒、易暴的性格缺陷,对社会道德现象存在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小学德育的实施效果。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德育课堂效果的好坏,将负面情绪发泄在课堂管理上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又加上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道德实践存在认知偏差,他们的言语、行为等很容易同化儿童对德育的认知和践行。
3.1 将心理机制融入到德育课程教育环节。心理机制建设关系到对德育的认知同化及德育认知结构,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将心理机制融入德育教学能提升德育实效。对于直观化具象化的德育内容的设计更能促进儿童参与德育课程的主动性,这种动机对儿童德育认知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多元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和鼓励参与式的德育教学策略也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及道德行为的完善。此外,道德情感是在学生个体与外部教学实践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德育过程中还应增设社会实践与劳动环节,更能强化学生对德育的直观感受。
3.2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师德素养。德育教育是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内化的过程,教师的师德素养影响着小学德育的成效。[2]首先,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加大对教师品行不端行为的处理和监督力度。一方面在校内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和全员育人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挂钩。另一方面树立师德模范标杆,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带头作用,推进德育教师骨干队伍建设。其次,建立德育教师队伍上岗培训制度,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德育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德育认知态度、德育方法与工作能力,并引进心理健康教师,保证充足的师生心理咨询资源和平台,为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综上,小学德育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工程,德育内容和目标环节的设计应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道德的认知心理特征,同时,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塑造也是一个系统分层性工程,需要发挥教师的师德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