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德,黄 强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上海 201800)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武术教学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
为解决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提高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必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引导中小学学生学练体能。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1.1 把握精讲多练原则,确保运动密度与练习密度达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每节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要达到以上2个要求,就要求武术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精讲多练的原则。武术教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动作要点,如武术大跃步的教学中用“蹬”“摆”来提示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1.1.2 保证运动强度《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每节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强度,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60 bpm。因此,武术课堂上可以采用套路重复练习,增加动作难度,或在体能练习环节将课堂的运动强度提上去;对运动强度的评价可在运动中、运动后即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如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询问学生自感疲劳程度等;另外,还可采用测试心率或佩戴心率表客观监测运动强度,从而确保每节课的学习效果。
1.1.3 每节课都应安排体能练习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每节课最好安排10 min 左右的体能练习。众所周知,天气因素对室外体育课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下雨、炎热等特殊天气。因此,特殊天气下可在教室内对学生进行对空间要求不高的体能练习,如进行自编武术基本功、武术自编操、健身功法等练习。
1.2.1 提高运动认知能力一方面,练习武术能培养学生的知觉感知力。武术动作包含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及前上、右前上等斜方位,学生通过练习武术能增强对空间知觉的感知力。武术动作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无不是对时间知觉与速度知觉较好的展示。另一方面,对武术动作名称的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动作记忆能力。武术教学中学生常出现遗忘动作的情况,因此,可以采用记住动作名称从而记住该动作的方法,如记住“弓步冲拳”的名称就能做出下肢的“弓步”与上肢的“冲拳”动作。另外,武术教师还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动作的记忆,在新授动作学习之后可鼓励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余,通过想象学过动作的方法来有效地避免遗忘,从而提高记忆能力。
1.2.2 增加武术技、战术的运用一方面,武术教师要系统介绍武术项目,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例如,在高中阶段,武术教师应教授学生长拳、散打、太极拳、棍术、太极推手、女子防身术等较为适合学生终身练习的项目,教学内容可围绕武术的“打”“练”“养”“用”等技术展开,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武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武术战术,发挥武术的技击与防身功能。在武术教学中教授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推手等战术,如散打教学中的直攻、强攻、佯攻、突袭、迂回、心理等战术思维,为应对实际生活中特殊情形下的突然事件,奠定一定的战术基础。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为确保武术展示与比赛,武术教师应尽可能地安排学生个人及分组的展示与比赛环节,如基本功、武术套路、体能练习都可采用个人或分组展示与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增强自信、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
武术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外体育展示与比赛的育人作用。课外体育竞赛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每年举行的学校运动会期间,武术教师可设置武术基本动作、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武术格斗的展示与比赛活动;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参加活动,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武术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武术展示与比赛活动,如参加各类中学生武术比赛等。
2.1.1 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武术教师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的作用,如在强健身体方面,练习武术可以促进人体八大系统,即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个体的健康。
2.1.2 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可通过以下途径:(1)武术教师可在武术理论课与实践课中强调武术锻炼的众多益处;(2)武术教师要注重学生武术运动技术的提高,为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运动技术保障;(3)武术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家长或朋友组成运动小组,一起进行武术锻炼,如学习健身功法五禽戏后,回到家可教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等。
由于武术与医学、养生学、心理学等学科具有较多的交集,因此可以给学生介绍与武术相关的健康知识。一方面,武术教师在教授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传统医学知识,如在教授健身功法五禽戏时,可将中医的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武术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预防与治疗运动损伤的能力,可在武术理论课中增加武术损伤预防与治疗的相关知识。
通过练习武术,能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运用。例如,在习练太极拳、健身气功五禽戏等项目中体悟武术的健康理论知识。另外,学生还应将武术健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武术中提倡的“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日常身体姿态要求以及武术训练中的“酸加、痛减、麻停”原则等。
情绪的管理与控制是每个个体的必修课,保持良好的情绪对现代人而言,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可将武术中的“松”“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开心或容易生气的时候,先要自己“静”下来,然后再去考虑解决方案;碰到事情太多,理不清头绪时,先让自己“松”下来。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和心理的适应。一方面,为了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可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始。在武术课堂教学内容上可适当安排一些耐疲劳能力及耐受炎热或寒冷能力的练习,从而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武术练习来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可在课上体能练习环节中通过团队分组的练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每次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练习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与敢于拼搏的精神。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倾向与特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3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武术中的道德与精神2个方面展开。
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受中华民族道德的影响和进行武德教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以礼待人,见义勇为,疾恶如仇,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刻苦练功,磨炼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这些都是武德的具体表现。在学生武术教学中要重视武术道德礼仪教育。加强学生武术道德礼仪教育,制定道德礼仪规范,如抱拳礼、持棍礼、健身气功中的鞠躬礼及生活中言谈举止等礼仪规范;还可在室内放映武术电影、武术纪录片时,通过观看影视片中武术家的英雄事迹营造良好的武术道德礼仪教育氛围。此外,武德教育应贯穿武技教学始终。在武术技术的传授中,从正式上课前师生问好的抱拳礼,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水杯与衣物的摆放,再到下课时的师生再见等各环节,都必须注重武德的教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尚武精神。“尚武精神”一词是 1919 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多年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尚武精神在提出一个世纪后,仍显得尤为重要。
3.2.1 开展武德教育,重塑尚武精神武德教育是尚武精神重塑之手段。重塑尚武精神,有必要加强武德教育,因为武德修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尚武精神的发展。
3.2.2 利用影视教学,学习体育精神经典武术影片中不乏对武术精神的诠释,因此在遇到下雨天不适合上武术室外课的时候,可以将武术类的经典电影作为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及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例如,通过视频学习抗倭名将戚继光、精武英雄霍元甲、神拳大龙蔡龙云等先贤武术家的英雄事迹增强民族爱国情怀;通过观看《少林寺》《功夫熊猫》《一代宗师》等影片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与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等。
武术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可从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的培育展开。只有多方位、可持续地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