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李正彬 刘阳 付丽娟
(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在黄炎培先生“产教融合”思想的指导下[1],各地方高校积极转型,找准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了突出成绩[2]。但目前各地方高校在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时,由于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应的考评体系,仍采取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即以知识评价为主,已不适应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准确评价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评体系[3]。
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继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运动解剖学应用性强,能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体育基础学科与相关职业能力之间的桥梁,甚至会影响应用型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现行考评制度中,学校普遍采用传统考评试模式,即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期末考试,以分数高低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方法相对公平公正,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是行动的前提。考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是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方法。受传统应试教育及考评观念影响,考试“手段”功能被当作考试目的,弱化了教与学。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重视考评结果,忽视考评过程,强调知识能力评价,忽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尚未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职业教育理念相对应的考评理念与方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时期,这种观念并未真正转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评模式的认识停留于表面,教师对考评的功能和目的普遍认识不足。其次,由于管理制度、实训室建设及课时量等原因,教师的积极性和改革动力不足,普遍存在敷衍、观望情形。
随着线上线下课程的建设,学生获取知识、资源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学习方式已经突破时空限制,这就要求运动解剖教学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学生学习由获取知识向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转变,但能力考核远比知识考核复杂。因此,传统运动解剖学更偏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考核,考试内容侧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方面[4]。
运动解剖学考试时间相对固定,形式以闭卷方式为主,学校运动解剖学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程之一,由于缺乏运动解剖学教师,教师教学任务重,考评工作难度大。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图题、简答题等客观题为主,主观题少。考试偏重记忆能力,忽视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化答案的局限性,导致学生机械性和功利性学习,忽视了掌握一门课程或一项技能的真正目的,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现象突出。
这种考试内容的局限性、考试形式的机械化,导致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准确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难以根据学情及时做出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违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及培养目标。
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然后通过试卷反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对考试目的理解有误,教务部门过于关注考试组织流程、教师监考与阅卷、成绩分布情况。对很多教师来讲,考试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格率与教学效果挂钩。这种“唯分数论”的考试方式反映出学校的考试理念落后、考评目的不明确,同时这种认知偏差,使学生追求高分的考试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导致考试目的功利化,甚至形成了不良的考试风气,作弊之风屡禁不止。考试难以发挥其导向、激励功能,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方面也难以发挥作用,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提升,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理念,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期末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堂笔记及实验作业等。该成绩构成出发点是好的,学生可以转变学习态度、课上积极表现、认真完成作业、扎实理论基础。但是,平时成绩并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教师凭主观印象,容易给出人情分,学生为了成绩而出勤,虽出勤却成了“低头族”。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成绩权重较大,造成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只重视期末考试,为求高分,要求教师划重点,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忽略对创新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失衡,课程目标无法达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
考评在教育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理论基础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动解剖学课程考核应着眼于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将考评方式由终结性考试向过程性考试转变,强化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考核,考试评价由及格率向能力提升转变,引导学生由关注学习成绩向学习过程转变,建立考试质量评估反馈机制[5]。
考评改革不仅是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还是考评观念的改革。因此,推进考评方法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是转变任课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考评观念的方式。考试作为一种教学效果反馈方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学校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迁移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下阶段的教学改革发挥导向作用。因此,考评方式的改革,需要学校与教育主管等部门联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创新学校考试制度、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改革积极性、主动性。运动解剖教研室应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并提升自身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评模式。为避免不良考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配合考评方法改革并引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脱功利主义束缚,综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为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水平,同时也为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改变以往以闭卷考试为主的“一考定终分”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将考核分解到教学中,本着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原则,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提高过程性考核成绩所占比例,降低终结性考核成绩所占比例。终结性考核以闭卷理论考试为主,理论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占40%,不及格者不计其他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包括阶段考评(骨学口试20%+期中小考20%)和实践能力考评(关节运动和肌肉练习占20%),阶段考评分两次进行,骨学采用口试,抽取题签,指出相应结构和骨性标志;期中小考采用课堂笔试,共15套试卷;实践能力考评采用口试,抽取题签,做出相应的关节运动和肌肉练习方法[6]。
根据教学目标和考试内容灵活调整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应注重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实操、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如涉及基本理论和应用则采用闭卷形式,包含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应用题等5个类型;实操能力考核对接体育职业资格考试,以口试和实操练习为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则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开卷形式考试,因材施教、灵活评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高团队合作、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能力。
考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依据。为了综合、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按照培养要求,将考试分析工作贯穿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反馈,对于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反馈,并听取学生意见,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合理利用考试导向功能,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该文通过把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运动解剖考评模式中,打破传统考试体制,转变考评理念,课程与职业资质标准结合,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全过程考核,强化学生应用能力,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一套适合体育专业运动解剖课程性质的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