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萍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法治思维的概念于2010年10月10日《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指将法治的诸多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理性思考方式。指向法治思维的“法治教育情境”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的法治实践和日常行为,培养其法治思维。指向法治思维的法治教育情境内涵丰富,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相关,我们确定了“法治教育情境”下三种思维维度的策略研究,即“规则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2]。
2.1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践体验情境,培养规则思维。法治乃规则之治,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规则思维。规则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基本标准。明确告诉人们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做。有了规则思维,人们对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有了稳定的预期,便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坚持依法治国,讲政治,讲规则,追求公平正义,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价值追求。小学生规则思维的养成离不开具体规则情境的实践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践体验情境,促进其规则思维的养成。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为例,这课旨在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的文明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公共场所的规则意识。那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法治教育情境”呢?
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那这些吵闹声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大家看一段微课。
(1)观看微课,交流收获。
(观看微课)
①问题:看完微课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②学生交流收获。
教师过渡:嗯,大家的收获真不少。那这些分贝究竟是多大声呢?
让我们通过音量体验游戏来现场感受一下吧。
(2)现场体验声音分贝大小。
①请出神秘嘉宾——声音分贝测试软件。
②测试全场安静时,教室的分贝。(大自然自带音效,即便大家不说话,周围也有声音存在,教室没人说话时的分贝值大致为30分贝左右。)
③测试教师现场吹奏笛子达到的分贝。
④教师控制说话音量,让学生现场感受40-50分贝的音量大小。
⑤教师小结:通过音量体验游戏,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调节的,当我们周围的环境出现嘈杂时,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
教师通过微课,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到声音大小与健康的关系,同时,巧妙融合现代技术“声音分贝测试仪”,进行现场音量体验游戏,体悟声音是可以控制的,渗透控制音量、小声说话的文明规则意识,使学生理解在校园乃至公共场所“争做文明调音师”的必要性和责任。
2.2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思维发展台阶,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态与可能,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经常采用的一种道德学习方式。在法治思维的培养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思维发展台阶,重视学生反思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反思并形成能力。
低段教材经常出现诸如“这样做对吗”“这样安全吗”“这是真的快乐吗”等提问式栏目。
课堂实录:
课件出示拓展资料和音频:国旗下讲话时,主持人说错了话,全体哄堂大笑。
在听音频时,有学生笑了。
教师:有同学不由自主地笑了。你为什么笑了?
学生①:因为他说错了。
教师:让我们静静地来想一想,对于这样的快乐,你有什么话想说?请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②:我觉得当时笑起来,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有点好笑。
教师:就像刚才听音频时我们很多人都忍不住笑了。你们认为呢?
学生③:不应该笑的,因为国旗仪式很严肃的。
教师:他说的有道理吗?
学生④:有道理。快乐也要看场合的。
教师:升旗仪式应该庄严有序。像刚才我们课前玩游戏时因为做错而笑了,很正常,问题不大。但如果游戏后还追着笑就不应该了。
学生⑤:不应该笑的,因为台下的同学笑了,台上的同学心里会难过的。
教师:同意他观点的同学举手。为什么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教师小结:在有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还来不及思考就笑了。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努力去控制自己不该有的快乐情绪。如果一时没忍住,也要马上停下来,要是笑个没完就不应该了。
以学生和学生的问题为中心,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精心设置开放性问题,诸如“这样的快乐应该吗?”鼓励学生质疑,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不同观点中多维度地辨识快乐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向生活学习、批判反思等道德学习方式,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整理、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