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菡,刘克勤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因此,要增强高校学生支部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创高校学生支部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党的事业要蓬勃发展、后继有人,就必须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学生党支部只有在激发学生入党积极性、使党员教育入脑入心、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等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于提高学生党员质量,激发学生党支部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根据学生特点、学习规律、成长发展需要等因素,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的党员,并促使教育管理成果转化为思想和行动。推动学生党支部加强教育管理,也是激发学生党支部活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学生党支部凝聚力越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就越好。高质量的党员队伍是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基础。加强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政策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水平和政治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党员意识是党的灵魂,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支部保持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提升党建育人实效,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党组织在广大青年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2]。
学生党支部育人工作着眼于学生党员群体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和监督。学生党支部的育人活动是党员集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承载形式。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严格、严谨、严肃的党内集中学习,固然能有效带动学生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使之接受党的教育和考察。但青年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成长环境,往往意味着他们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而政治素养的积累大多来自于思政课堂和理论课本,经典的教材与教学方法所构建的理论知识有时过于抽象,难以让信息洪流中的青年学子产生设身处地的代入感,其学习效果不明显,理解不够深刻的现象较为普遍,学习后写出的思想汇报等也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如何结合高校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专业创新实践中发展党的育人理论,设计开发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特色支部育人活动,让学生党员主动学、深处想、切身做,是支部教育活动设计中需要攻克的难题。
当前,部分学生党支部仍然存在采用转发通知、召开会议、文件传达、政治学习等常规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管理,虽然党支部按照要求完成了党内生活的规定,却没有根据学生党员专业特长、成长发展需求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也未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党建活动载体陈旧单一,实际效果欠佳,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党员活动室建设仅重视美观设计,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基本设施齐全,但缺乏党建文化内涵,涌现出发展党员时使用频繁,平时使用率偏低等现象。在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党支部并未根据学生特点和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党建工作规律性进行深入研究。如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数字化方式接受和获取知识和信息,党建工作队伍中掌握高科技、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水平还不够,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宣传教育的能力还略显不足,网络宣传阵地把握不够。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各二级学院学生党支部来开展。上级党组织会从宏观上对二级学院学生党支部育人工作进行指导。主要是将工作要求和流程以及相关要求下发给二级学院,然后由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实际开展活动,育人主体仅限于学院学生党支部,未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缺乏过程性监督和考核。从育人环境上来讲,青年大学生党员身份,平时需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三年学制内需要完成校内课程和校外顶岗实习,其学业负担相对较重。按照党员发展和培养要求和流程规范,学生党支部只能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员活动等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部分内容只能局限于校内进行。在校内开展党建活动,虽然有着先天的场地优势、资源优势等,但对于帮助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开展特色党建活动,拓宽学生党员眼界和思路,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所需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成员一般由学生管理人员或辅导员兼任,存在队伍结构单一的现象。以辅导员为例,在入职培训和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的多为学生班级事务管理类技能和经验,在学生党建工作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再加上学生管理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较难开展党支部育人工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党支部只能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党员发展有关流程,很少能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学习和研究之中。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党建方面的专门培训,但是培训一般只要求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支委会其他成员并未纳入到必须培训的人员范围之内,易导致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成员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而产生党建工作内容掌握不足、业务不熟练、流程不规范等现象。在经过培训后,党支部书记及支委会成员要想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学生党员发展的周期性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并不能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党员发展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以及在业务工作之外还要开展党建工作,很难在工作中提高主动性、针对性和创造性[3]。
学生党支部在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党性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在立足自身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把思想教育、专业学习、实践锻炼等各方面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约利用。积极创新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将专业提高和思想提升有机结合,促进理论专业知识与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集中优质资源,发挥优势力量,构建开放、互动的学生党员教育体系,在服务中心和大局中彰显党建育人特色。如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在思政实践课和志愿服务中,带领学生党员走进教育基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调查研究;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积极带头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发扬工匠精神,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等,激发广大党员青年的政治热情,坚定政治信仰。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还需要进一步创设多样化的党建工作载体。党支部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直接影响着党建工作的育人成效。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党建活动是学生最直接的实践形式,发挥着吸纳新党员、引领先进思想、起到示范作用等功能,为大学生党员发挥才能、表现自我、彰显个性提供了舞台。学生党支部要不断创新特色党建活动,使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得到教育、经受锻炼,在追求进步中,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用好线上线下党建活动阵地。学生党支部应创设富有特色的学生党员活动室,充分利用好活动室开展“三会一课”、理论学习等党内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建活动,建好党建活动宣传载体。通过新媒体和校内外的宣传资源、线上线下的宣传平台,对党支部教育活动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和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党员和青年学生在活动中、在平台上受教育,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4]。
学生党支部要借助育人合力,加大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从纵向上,构建以“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三位一体、上下联动、分工负责、齐抓共推的党建工作格局;横向上,学生党支部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打破专业、年级、等分割,让学生党员在参与学生党支部建设中锤炼党性、建强组织。在用好校内组织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广泛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学生党支部可以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青年党员应有贡献,如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设计防疫宣传视频、宣传手册,设计制作完成人工智能检测消毒机器等;学生党支部可以积极与社区对接,组织学生党员深入社区开展防疫、防诈骗宣传、共建美好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党支部还可以与中小学校、福利院等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等,广泛借助校内外资源,实现学校、社区、政府等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提升党员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要选拔具有高素质、良好思想作风与优秀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教师和党员政工人员从事专职学生党建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内人才资源,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多鼓励他们担任学生的培养联系人、党校班主任等。学校党委和有关部门,要制订系统性、广泛性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讲座、线上网络课程学习、外出考察学习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党建工作队伍工作能力和素养,为提升党建育人成效打好基础[5]。
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作,学生党支部要在探索中不断开阔视野、创新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党建育人环境,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党员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学校、家庭、社会之中。既传承发扬好传统的党建育人思路,也要探索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育人之路,提升党建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