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王晨鉴,许文茂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高校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中央最直接、最广泛联系和影响青年学生的基层组织。2018年起,“00 后”学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他们与“80 后”“90 后”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受教育理念、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成长因素影响,“00后”大学生使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梳理其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分析其思政教育难点,对加强和完善以“0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育人功能,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义。
从实际工作情况和社会调研结果来看,“00 后”群体在个体特征方面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总体而言该群体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有着下列共性特征:第一,网络行为多样。“00 后”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依赖各类App 来学习、生活、娱乐,善于运用移动互联网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观点,由此引发他人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00 后”的网络表情包的使用率远高于“90后”,是“80 后”的 3 倍之多。第二,个体意识强烈。“00 后”的思想意识个性化,受家庭成长背景及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其潜意识中更加注重个人意识的表达,对个性化的价值追求需求极高。第三,处事态度趋于理性。“00后”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呈现出审慎和理性的特征,一方面他们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态度更加乐观。总的来说,“00 后”群体的特点表现为:价值追求个性化、学习实践自主化、娱乐生活网络化、处事态度多样化、人生理想务实化。
“00 后”群体的上述特征给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首先,社交严重依赖网络。互联网的开放性会带来教育主体的多样性,“00后”大学生受网络信息影响较深,互联网平台上形形色色的各类“教育者”也会对他们进行信息输出,易导致传统思政教育话语模式的有效性降低。其次,“00 后”中部分学生受利己主义影响较大。家庭环境导致学生强调个体,重视自身,忽视身边人的困难,故部分“00 后”学生受到了利己主义的影响。再次,过度理性和务实的思维方式。部分学生虽崇尚奋斗能够成功,但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中却选择逃避和“躺平”,不能理性看待自身能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意识。通过互联网看世界提升了他们的思辨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较为独立的思想,但对于刚步入校园的他们,单一的知识获取途径、有限的社会阅历使得“00 后”对一些价值观及言论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给思政教育带来挑战[1]。
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与广大青年学生保持着最紧密和最直接的联系,对青年学生具有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为团结和联系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实现我们党确定的宏伟目标,根本上要靠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基层团组织要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引导,组织活力直接决定了改革举措能否在基层落地。这就要求团组织既要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特点,又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深化改革,切实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高校基层团组织在青年大学生的组织管理与思想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平台,是第二课堂作用发挥的重要保证,是“三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也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建设,可以积极引导青年、帮助青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搭建育人平台,从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结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具体要求,夯实基础团务工作,抓好团员教育管理,做好团费收缴、团籍管理、组织关系转接等基础工作,严格把控入团程序,规范入团仪式,高标准执行“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同时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指导力度,定期审核和查阅团支部手册,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推动团支部更好实现服务育人功能。学院通过构建“1+1+1+1”工作体系,即为每个班级配备1 本班级工作手册、1 本团支部工作记录手册,分别用来对班级事务和团日活动进行文字记录;每半个月召开1 次班团委员扩大会议,将宿舍长纳入参会范围,共同商议班级事务;每月结合重点工作(如主题团日、期末应考等)召开1次班会,促进团支部、班委会更富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工作,吸引更多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中来[3]。
从入学起,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便组织各基层团组织为每名团员制定年度团员积分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相对统一、细则详尽、易于量化的积分考核内容,通过开展积分制管理,可以将团员参与活动情况、学习情况、学院集体活动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工作相挂钩,年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奖励[4]。
团组织干部是高校团员青年中的骨干和精英,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层团组织各项工作的效果。为锻炼学生干部的个人技能和领导力,学院团委以“六有”(有目标、有理念、有内容、有方法、有过程、有效果)为导向成立志趣小组,针对每个志趣小组的工作内容,邀请专业教师和优秀学长,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志趣小组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运营,定期做好小组成员的组织建设和活动考勤。此外,每学期举办1—2 期团学干部骨干培训班,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紧贴工作需要,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培训效果,努力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团组织学生骨干,将传帮带作用发挥到最大[5]。
通过党建带团建活动的开展,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团员归属感和使命感。学院培育了一批样板团支部和示范型团日活动,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强化团员理论武装,培养广大青年学习意识,增强实践本领。通过团干部在样板团支部的观摩互动和沉浸式体验,提升“传帮带”的培训效果,有效提升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实效,同时为团员向党组织靠拢搭建平台,健全和完善团员推优入党机制,把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优秀的团员向党组织推荐,树立团员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6]。
团组织肩负着教育团员青年、培养团学干部、提高团员素质的重任。高校基层团组织应从思想、作风、组织等多方面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一是要积极探索党建带团建,激发团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二是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定;三是要严格发展程序,规范学生党员、团员发展工作,并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团费收缴等工作[7]。
团干部是团组织中的骨干分子、是党组织的后备军。加强团干队伍建设,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发挥基层团组织育人作用的源泉。高校基层团组织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团的基本知识以及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团干部责任感和使命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8]。
归属感是指学生对于基层团组织的认同和责任心,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活跃度。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一是在思想上要“求同存异”,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追求中找到共同的奋斗目标,应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高举信仰的旗帜,高扬信念的风帆,寻求团结努力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在制度上要“灵活多样”,制度不应过分注重“管”“罚”,应从教育引导的层面做好激励,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三是在氛围上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线下学习生活场所的氛围营造,也要注重线上宣传平台的建设,形成团组织立体文化氛围[9]。
发挥基层团组织育人作用绝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全员育人”格局下的协同合作。一是辅导员要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协调组建自己的工作队伍,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二是小班主任和引航学长要辅助辅导员联系学生,发挥好优秀榜样作用,协助辅导员策划组织活动;三是班导师要发挥好专业优势,配合辅导员开展专业教育,监督班团工作的开展;四是本科生全程导师要一对一密切联系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辅导员应主动与全程导师做好沟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10]。
基层团组织建设应针对学生特点和阶段情况创新方式方法,提高针对性。一是要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注重实践与互动,创新班团活动形式和管理架构,发挥学生自治作用;二是要把握各学习阶段特点,做好规划设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三是要把握好话语模式,采取轻松、思辨、包容的沟通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予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四是要多维并举,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开展团组织建设,如微信公众号、QQ 群和短视频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