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军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从业人员质量、产业创新能力、文化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一定程度的不充分、不协调现象。以2018年为例,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值为335.12亿元,苏州、南京、无锡、南通这个四个城市高于均值,其余9个城市低于均值,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最高的苏州市是宿迁市的8.13倍。
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和省内经济差距较小的省份,其文化产业发展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表现出何种特征?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经济发展水平、需求能力、竞争态势、消费习惯、政府对待文化产业发展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江苏城市间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特征。文章深入剖析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差异,旨在为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建议。
我们将文化生产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文化生产要素维度上,南京、常州、苏州、南通、无锡位居前五位,均为苏南和苏中地区城市。镇江、淮安、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依次排在第六至第十三位,文化生产要素呈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特征。
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表示的文化产业的创新潜力。纵观江苏13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发展情况,城市间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不均衡分布特征明显,以南京市和苏州市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城市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存量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城市。
2.文化产业企业资产衡量的物质资本的存量,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间接衡量的物质资本的质量情况。从城市来看,各城市间物质资源水平差异很大,南京市的文化产业企业资产高达7514.57亿元,是第二名苏州市的1.27倍,是最后一名淮安市的12.90倍。从三个区域来看,苏南地区文化资源水平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苏南地区文化产业企业资产均值是苏中地区的3.12倍,是苏北地区的6.85倍;苏南地区文化产业规上企业数量的均值是苏中地区的1.66倍,是苏北地区的2.56倍。同时,三个区域间的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差距小于文化企业资产差距,说明苏南地区的文化产业企业更具资产规模优势。
我们将文化需求分为文化市场规模、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活动需求。地区间文化活动需求的差异性明显高于文化市场规模和文化消费能力的差异,主要是地区间公共文化活动需求差异巨大导致的,反映了各地区在文化资本培育和政府投入力度方面的差异。在这个维度,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和徐州位居前五位,除了徐州之外,均为苏南地区城市。南通、扬州、淮安、连云港、泰州、盐城、宿迁、镇江分列第六至十三位。整体来看,苏南地区的城市文化需求较为活跃,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的城市差异不大。其中镇江市因为在公共文化需求方面的指标落后,在文化需求维度上排在最后。
1.文化产业增加值衡量的文化市场的规模。数据显示江苏区域间的文化市场规模差距较大,头部位置的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苏州市和南京市位列前两位,苏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是排名第三的无锡市的2倍,是最后一名宿迁市的8.13倍。从三个区域来看,苏南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值是苏中地区的1.89倍,是苏北地区的3.26倍。
2.以每万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次数衡量的公共文化需求。超过10000次流通次数的城市共有4个,其中3个城市位于苏南地区。苏州市每万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次数是最后一位徐州市的11.93倍。从三个区域来看,苏南地区每万人公共图书馆总流通次数均值是苏中地区的1.64倍,是苏北地区的2.65倍。
3.文化消费能力决定于经济实力和消费习惯,城市间差距依然较为明显,但差距不像文化产业增加值等指标差距那么大。以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例,只有南京市和苏州市超过5000元,南京市是最后一位徐州市的2.14倍。从三个大区域来看,苏南地区是苏中地区的1.41倍,是苏北地区的1.66倍,可以看出苏中和苏北地区差距不大。
文旅融合潜力、产业支持能力、产业吸收能力三个指标可以反映相关产业融合度。在此维度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位居前五位,均为苏南或苏中地区城市。镇江、南通、徐州、泰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依次排名第六至十三位。整体来看,苏南地区城市排名靠前,苏中地区城市居中,苏北地区城市落后。
1.文旅融合潜力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以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来看,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扬州位居前五位,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淮安、泰州、宿迁位于最后三位,均为苏北城市。
2.产业支持能力为文化产业提供创新转型升级动力。以第二产业劳动生产力为例,南京、无锡、常州、镇江、苏州位居前五位,均为苏南地区城市。扬州、泰州、南通位居第六至第八位,均为苏中地区城市。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排在第九至十三位,均为苏北地区城市。
3.产业吸收能力为文化产业内生发展提供动力。以每万人授权专利数为例,苏州、无锡、南京、扬州、常州位居前五位,均为苏南和苏中地区城市。镇江、泰州和南通位居第六至第八位,均为苏南和苏中地区城市。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排在第九至十三位,均为苏北地区城市。
1.产业结构是构成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特殊内容。我们以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占比这个指标来度量产业结构的特点。从城市来看,南京以86.71%的比例位居第一位,徐州市以83.50%的比例位居第二位,其他城市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占比均小于80%。从三个地区来看,苏南地区该指标比重最高,苏北地区该指标略小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该指标比重最低。表明苏北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具有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潜力。
2.适当的产业竞争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有利于企业保持创新能力、拓展市场空间、企业结构优化等竞争意识。苏南地区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占比上高于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在营业收入利润率上,苏中最高,苏北次之,苏南最低,不过营业收入利润率是产业竞争的反向指标,说明苏南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较为激烈,苏北次之,苏中地区产业竞争程度较弱。
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体现在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两个方面。在这个维度上,苏州、南京、扬州、无锡、常州位居前五位,除了一个苏中地区的城市以外,其余4个城市均为苏南地区城市。镇江、泰州、淮安、南通、盐城、徐州、宿迁、连云港排在第六至十三位,中间位置的城市多位于苏中地区,可见苏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强。
1.文化体育传媒支出是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支持。文化体育传媒支出比例超过2%的城市只有苏州市和南京市,超过1.5%以上的城市有镇江市和扬州市,可见苏南地区的城市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按人口平均的文化部门财政补贴收入主要衡量了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部门的扶持力度。苏州、南京和无锡排在前三名,均为苏南城市。盐城、连云港、宿迁位于最后三位,均为苏北地区城市。
202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之年,江苏要以此契机,完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缩小产业发展地区差距更在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色,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融合,与优质文化资源融合。文化产业强势区域人才培养规格瞄准产业链高端,培养擅长文化企业经营、熟谙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一般区域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中高端,培养具有先进管理经验、高超技术水平、活跃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发展弱势地区围绕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文化专业人才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各类人才培养项目上给予适度倾斜。
苏南地区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苏中、苏北地区文化企业协同发展。南京等城市要发挥文化服务业的领先和集聚优势,加大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力度;苏州等城市要充分利用文化制造业的深厚基础,加大文化与科技融合力度,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苏中和苏北地区城市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链转移[1]。深化文旅融合机制,充分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等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文化品牌。
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把握产业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市场参与主体活力。首先,通过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环境,引导高质量要素向文化产业流动,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2]。其次,通过宏观调控、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激发文化产业新动能,引导资本流入文化产业弱势地区,提高文化产业资本存量,扩大文化企业规模,培育良好的产业竞争环境。最后,通过税费减免、缓交社保、融资支持、租金减免等方式有效帮扶文化类企业,缓解疫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冲击。
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态度和消费意识是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动力。文化消费具有明显的自我强化机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首先,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前提下,全省统筹规划,推动优质文化惠民展演项目下乡村、到基层、入民心,提高民众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图书、影视、文化演出、文化娱乐等文化消费领域的补贴力度,刺激居民进行文化消费。最后,通过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苏乡村旅游节等主题文博会展活动丰富文化消费载体。
江苏各城市间不仅存在文化产业财政支持的绝对差距,还存在着相对投入的差距,说明存在经济制约和发展思路双重障碍。首先,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地区财政扶持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其次,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城市要转变发展思路,认识到文化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和拉动就业的积极作用,财政预算向文化体育传媒领域适度倾斜。最后,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模式。苏南地区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强势区域”的城市,逐渐退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提高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比例,提高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方式的扶持力度。文化产业落后地区要提高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扶持效率。
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弘扬文化传统,提高公民文化素养,还是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渠道,文旅融合的主要载体,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协调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全省统筹安排。首先,对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五级财政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其次,形成规范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体系。最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的针对性和效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各项保障制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