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用监管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2021-11-21 05:45
市场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营商信用监管

张 军

(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营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高质量的营商环境离不开高效的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

一、信用监管对营商环境主要因素的影响

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是围绕企业发展的所有环境的综合,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信用监管,能够有效正向影响各营商环境因素,助推信用经济高效发展。

(一)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信用监管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信用监管有助于优化企业供应链架构,提高交易效率,优化市场交易形式,营造符合信用经济时代特征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消费者储蓄和信贷、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地区和行业发展状况、城市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目前各个城市不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在众多领域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深度信用监管,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环境高质量发展。一流的营商环境的营造离不开经济方面的支持,经济环境与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一般呈正比例关系,全方位信用监管又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可见,信用监管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法制环境

信用经济时代,信用交易是非常重要的交易方式,信用交易成效是影响营商环境的主要因素。社会信用意识不断提升,不断营造高标准的法制环境是信用交易方式健康发展的前提。信用交易主体与交易环境复杂多变,仅仅依靠法律制度不能协调信用交易的所有细节。信用监管作为法律监管的补充,能够有效防范各种未违法但却存在失信可能的行为,提高信用交易成效,营造规范有序的高标准法制营商环境。

(三)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必须以信用建设为着力点,通过信用监督环节,构建全民参与的人文环境建设局面,主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环境建设添薪助力,为打造优质人文环境多做贡献。通过信用监管优化人文环境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引入优秀资源,另一方面促进自身优势发挥,拉动区域发展。因此,营商环境建设应重视人文环境发展,通过人文环境更好地助推营商环境建设。

(四)市场环境

信用监管是市场环境发展的保障,市场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诚信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能够优化经营风气,增加诚信企业发展机遇,简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失信行为将成为其发展的头号威胁,失信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可见,通过信用监管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从而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五)政策环境

信用监管对象不仅包括个人、企业,还包括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前提,是优化政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是国家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企业规范发展的手段。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政策制定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企业瓶颈与经营痛点,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补贴,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优化营商环境视域下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用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各地区的营商环境都有所改进,各相关主体也都深刻意识到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意义。但目前信用监管的方式、影响力、实施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监管方式落后

信用监管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主体的工作内容,而是针对不同环节、不同时点确定相对应的监管方式,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多元信用监管模式。目前信用监管普遍缺乏事中信用评价与监管,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度严重不足,事中监督往往停留于期中检查工作,没有起到事中信用监管的监管效果。信用监管是以市场主体发生过的信用记录为基础进行监管,因此信用监管是以事前监管为执行标准,事中事后监管为监管重点的监管方式。事中监管的重点是记录市场主体产生的信用数据,根据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差别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

(二)监管基础数据不统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市场发展迅猛,信用主体数量激增,信用监管难度加大,需要各地区协同监管,优化市场结构,提高监管效能,倒逼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状况,加强信用管理,进而营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但是,目前网络中平台数量巨大,平台间信息相对独立,同一主体不同平台信用数据相差甚大,信用评价结论差距较大,无法满足信用评价评级数据流转与监管需求。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

长效信用监管机制不仅仅需要高效的监管方式、先进的监管理念、准确的监管数据作为支撑,还需要相关奖惩手段的配合,才能有效促进信用应用实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目前信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在于失信惩罚机制不明确,导致信用监管对象没有意识到失信的严重后果。即便存在失信行为,也很容易通过信用修复予以修复。过于简单的信用修复流程,很难对信用监管对象起到震慑作用,难以实现以信促优的信用监管效果。

营商环境复杂多变,涉及因素众多,营商环境建设尤为重要。营商环境既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还会影响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需要建立奖惩分明的信用监管链式机制,实现信用监管结构化、事项化、流程化、追溯化,加速探寻信用报告应用范围与应用场景,严格把控信用修复流程,将信用监督工作渗透到影响营商环境建设的各个要素中,从而达到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三、依托信用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对策

不断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手段。信用监管机制包括多项内容,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流程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营商环境视域下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的主要内容

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营商环境涉及众多因素,需要有的放矢的管控,开展分级分类信用监管,将管控精力有效分布,通过分级分类监管、科学信用评价、联合奖惩、信用修复实现信用监管效用最大化。

1.分级分类监管

信用监管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企业信用情况实施差别管控。此种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有效降低了诚实守信企业的被监管成本,有效降低了信用监管方的监管成本,针对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或信用风险高的区域采取强监管模式,加大信用监管频次、加强信用知识宣传,积极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培训,将信用逐渐渗透于企业各个方面,从而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按信用主体行业(领域)属性分类,可以分为信用高危类与信用非高危类等。信用分级按照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级别。对不同等级的信用主体,监管单位在检查频次、信用评价、资质认证、政府采购、行政许可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例如:对食品、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监管要严于商贸、服务业等非高危行业领域。对一级信用主体,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认证、评先创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减少检查频次。对四级以上信用主体,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评先创优等方面不予考虑,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实施重点监管,监管部门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上门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及信用管理记录。

2.科学评价

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的前提是科学的信用评价,只有在精准信用评价基础上分级分类监管才有实施意义。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将对企业、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信用建设起到推动作用。科学评价包括基础数据科学、数据分析科学、评价指标科学、评价流程科学等内容。

(1)基础数据科学。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大量产生并无序存储在各种数据空间中,信用监管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探索空间中数据的规律和现象,运用数据获取、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安全、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数据技术,提高企业信用评价基础数据的科学性,为科学的信用评价提供前期保障。

(2)数据分析科学。任何科学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科学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信用经济时代,信用信息渗透于营商环境的方方面面,信息关系错综复杂,评价方需要具备科学分析思维,剖析信用信息属性与本质,将有效的信用信息清晰呈现,为进一步高效信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3)评价指标科学。需要建立与影响营商环境要素相联系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评估目标,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影响营商环境要素为切入点,建立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五个一级指标,再针对类型企业制定相对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信用监管的必然要求。

(4)评价流程科学。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评估方获得企业信用数据并通过模型进行信用评估已不是难事。但信用评估流程是否科学,能否达到效用最大化还需要评估方仔细研究并不断改进。信用评价流程包括评级准备、调研考察、初评、初评反馈、评定等级、评级结果公示、跟踪评级等阶段,不同类型企业可以将以上评级阶段进行科学地组合,从而大大提高审批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3.联合奖惩

联合信用奖惩是助推信用监管渗透在营商环境各个方面的有效方式,逐步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助推信用监管工作有效开展。信用监管渗透在营商环境的各个要素范围,信用评价应用于业务审批、企业信贷融资、政策扶持、市场推广等方面。采用联合奖惩方式将信用评价结果传递于政府、银行、金融机构等各个业务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一旦企业在某事项中产生失信行为,不仅对该事项产生不良后果,伴随而来的是所有事项办理将处处碰壁的局面,失信成本非常大。相反,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则收获巨大的信用效益,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信用修复

信用评级与信用惩戒不是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目的,目的是将信用评级结果加以应用,通过信用惩戒处罚失信企业,维护信用企业的权益,从而使失信企业认知信用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失信企业信用认知度逐渐提高并积极弥补失信过失,这就需要信用修复制度来帮助其改正错误。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引导失信主体主动自新、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信用修复流程、制度等内容,达到信用修复精准化、精细化,逐步提高信用修复效率效果,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而努力。

(二)优化营商环境视域下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的实施流程

1.综合信用平台

目前各个地区都在建设并不断完善信用服务平台,该平台对信用信息的使用及信用工作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优化营商环境视域下信用服务平台的模块与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将信用监管纳入平台内容,并在该模块下设立二级子项目: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综合信用平台下增加联合奖惩与信用修复系统,逐步将信用信息充分应用于信用监管与信用服务工作的各环节。

综合信用监管平台一方面提高了信用信息的应用效率;另一方面形成企业信用全方位管理流程,有效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取数与科学评价是信用监管平台的基础,但也是流程中最复杂、最耗时的内容。如果后续流程(如奖惩机制、信用修复机制)没有将平台数据高效应用或者完全单独开立程序重复取数、评估,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数据结论混乱等问题,影响了营商环境的优化速度与发展质量。因此,尽可能将信用监管全流程应用于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形成综合数据链,确保信用数据精确与监管流程的时效。

2.综合信用平台的评价工作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机制,信用监管平台也需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指标,通过评价促进平台的应用效能。综合信用平台的建设目标是联通信用管理各个流程,联通相关平台数据,联通各个部门,通过信用监管促进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因此,评价方应该包括企业、各平台代表、各部门代表等,从评价方角度,围绕营商环境要素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根据平台使用情况与评价方现状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分析评价结果对平台进行完善。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各部门信用监管工作的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课题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地区信用监管不到位、信用应用场景单薄等问题非常突出,阻碍了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社会各界都应围绕各级政府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建立信用监管机制,以提高诚信意识为目标,全面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营商信用监管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金融司法监管化:形成、争议与未来
家用医疗器械监管现状与发展趋势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中国,快步进入信用社会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潼关:优化营商环境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