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 马恰怡
癌痛若得不到有效缓解,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控制癌痛是癌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又最容易被患者忽视。据统计资料显示,由于错误观念影响,我国肿瘤疼痛的患者中只有41%得到有效缓解,而晚期癌痛仅有25%得到有效缓解。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癌痛的片面认识,以及对癌痛用药存在的误区。
癌痛实际上是在肿瘤生长、治疗的漫长过程中,患者产生的一个主观感受,可能原因包括:
1.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
首先是肿瘤造成组织毁坏,如侵及胸膜可致胸痛、骨转移或骨肿瘤可致骨痛;其次是肿瘤压迫组织产生疼痛,如鼻咽癌颈部转移压迫臂神经丛或颈神经从,可引起肩、颈的疼痛;空腔脏器被肿瘤阻塞时可出现疼痛不适;肿瘤溃烂,发生感染时也可引起剧痛。
2.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
如长期卧床的癌症患者易发生褥疮,产生疼痛。
3.肿瘤治疗中引起的疼痛
如术后疼痛就是癌症手术治疗后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放化疗对身体的副作用也会引起疼痛。
对于癌痛,合理用药可以止痛。在肿瘤科的日常工作中,也经常有患者或家属咨询癌痛用药的相关问题,其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便是:“治疗癌痛不可或缺的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吃多了会不会上瘾?”一旦产生了这样的疑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患者倾向于“忍一忍就过去了”,而不用药。
事实上,阿片类药物是世界上公认的治疗中重度疼痛和慢性疼痛的首选药,且它的使用剂量没有封顶(指封顶效应,意思是达到预期镇痛效果后再增加剂量只能增加副作用而不能增强其镇痛效果;而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效应,即镇痛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临床实践证实,对于一部分需要大剂量给药才能缓解疼痛的癌症患者来说,只要在医生合理的用药指导下,规范用药,大剂量强效镇痛药不仅能够很好地缓解疼痛,而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极少出现上瘾的情况。
因此,癌症患者不必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担心。对于如何科学使用阿片类药物,我们整理了8个注意点:
1.止痛目标
疼痛是因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最佳目标是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无需忍痛是癌痛治疗中患者及家属应认识并遵循的基本观念。
2.加量≠成瘾
服用阿片类药物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这是由于疼痛强度增加了,或是产生了药物耐受所致。换句话说,对剂量需求的增加可能并不是吗啡“成瘾”的信号。随着疾病的缓解,疼痛减轻,吗啡药物剂量是可以逐步减少的。
3.用药途径
阿片类药物口服途径比注射途径给药更少产生依赖性。
4.最佳剂量
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剂量,恰当的止痛剂量是指在作用时间内既能充分镇痛又无不可耐受副作用的剂量。
5.使用时机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疼痛时应该即刻使用阿片类药物,越早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所需剂量就越低,而且耐药的时间会越长。
6.剂量不能估算生存期
吗啡的剂量大小,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更不能由此估算生存期的长短。
7.按时给药
按时给药是一条不容违反的原则,这样可保证疼痛连续缓解。
8.便秘是常见副作用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药物剂量、年龄因素、个体差异、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便秘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高达90%~100%。针对便秘,可预防性用药,如在医生/药师指导下适量合理地应用芦荟胶囊、麻仁丸、果导片、番泻叶等;增加液体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摄入,如芹菜、菠菜等;适当参加锻炼。除了便秘的副作用,阿片类药物的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用药最初几天,数日后癥状多自行消失。
需要向大家强调的是,治疗癌痛,最关键的就是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通常情况下,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肿瘤科都会对癌痛患者进行常规、全面、量化、动态的评估,再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办法,这样的治疗模式一般都能做到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一些患者疼了才吃药,不疼就不吃,或者担心长期吃药产生耐受性而随意停止服药的行为,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使得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
此外,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怀也很有必要。现在许多医院的肿瘤科在癌痛科普宣教、患者出院后的居家用药指导、随访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作为家属和癌症患者,也可以主动向医生寻求了解癌痛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