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摘 要]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思辨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思辨阅读的材料,并从营造思辨阅读氛围、提出适切话题、展开实践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使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特点,而且获得理性思维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思辨阅读;阅读氛围;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1-0023-02
“思辨”即思考辨析的意思。“思辨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敢于就文本的内容进行质疑、批判、反思等能力。倡导思辨阅读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一、营造思辨阅读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人们的思维才会活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辨活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鼓励学生大胆思辨
由于受传统教育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敢发言,或者不想发言。究其原因,是怕自己的发言不当受到同伴的嘲笑,或者教师的批评。这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学习现状,教师就要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入手,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教师问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许多学生根据课文的最后“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这句话,一味地说陶罐好,铁罐不好。有的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这其实是不利于学生思辨阅读能力提升的。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够全面地看待事物,从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中得出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的结论,认为我们应该多向别人的长处学习。这样教学,为学生的思辨阅读提供适当的平台,促进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肯定学生独特见解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经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自信,使学生享受到思辨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第四自然段写道:“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白求恩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做手术的看法,并阐明理由。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不赞成。赞成的学生说:“白求恩救治的不仅是一个个伤员,而且是一个个伟大的战士。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打退了敌人,应该及时救治,否则他们将失去生命。”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予以肯定,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思辨的快乐,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学生思维引领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受认知、经验所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对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点拨与引领,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逐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说说对武松的认识。有的学生说武松做事太鲁莽,不听别人劝告,难以成大事。对此,教师让学生再一次阅读武松打虎部分的内容,说说对武松的具体感受。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武松的艺高人胆大、粗中有细的特点,全面评价了人物。这样教学,有效地纠正了学生的思维偏差,促进了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以适切话题引领学生思辨
话题是学习的心脏,思维是基于话题而产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适切的话题引领学生,使他们的思辨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一)思辨话题应具有选择性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会与自己的兴趣、认识、经历、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话题的选择入手,引领学生展开思辨阅读,以促进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鹿角与鹿腿》这篇寓言故事,在学生读完故事之后,教师让学生依照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辨阅读,说一说自己是赞成“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这个说法,还是赞成“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长处”这个说法。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自己的理由,从而获得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思辨话题应具有判断性
判断是对事物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提出具有判断性的话题供学生思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忆读书》一课时,学生对读书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于是,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是否赞同作者所说的读书方法,并阐明理由。在这个话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要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然后再陈述理由。这样教学,使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思辨话题应具有质疑性
学贵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在问题的引领下探究、解疑,使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跳水》一课,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疑惑的地方。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船长为什么要让孩子向海里跳?船长真的会开枪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让学生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思考。经过分析,学生感悟到船长遇事沉着机智的品质。这样教学,让学生的思辨阅读走向深入。
三、以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思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实践的形式进行思辨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
(一)在辩论中思辨
辩论有助于学生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好方法。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创设辩论情境,提供辩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选择一个季节到小兴安岭去旅游,自己会选择哪个季节;同时,鼓励学生展开辩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景的深刻认识,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在演讲中思辨
演讲是就某个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的表达形式。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能促进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匆匆》一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演讲稿,要求引用课文语段、名人名言或者其他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时光的匆匆而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在比较中思辨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就相关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以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白鹅》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把课文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进行比较阅读,说说这两位作家在对鹅的描写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使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四、以文本为基础展开思辨
思辨阅读的过程是对阅读文本进行认真分析、寻找依据、形成观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更要超越文本,引导学生展开思辨阅读。
(一)结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思辨阅读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凭借。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提出适切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以促进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如,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就“我们该不该保护地球”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运用文本材料进行表达。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补充背景资料,引领学生思辨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课文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通过背景资料的适当补充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一课,如果单从文本内容来理解,学生看到的是祖父给予“我”的充分自由,可实际上作家萧红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是凄苦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文本背景资料的适当补充,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三)链接学生生活,引领学生思辨阅读
語文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思辨阅读,能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更加深刻,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品质。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先说说巴迪的父亲和母亲是怎样向孩子表达爱的;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在平时生活中,父母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的?你是喜欢‘精彩极了还是喜欢‘糟糕透了,为什么?”这样从文本到生活,引领学生展开思辨阅读,使学生对表达爱的不同方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深化学生对爱的理解与感受。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不仅是教材的要求,而且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发掘能引领学生思辨阅读的内容,鼓励学生展开阅读思辨,使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得到培养,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