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角下的语文作业管理

2021-11-19 14:58李忠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作业评价作业管理

摘要:作业管理位列“五项管理”之首,概因作业导致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沉疴难解。从课程视角来看,作业不应该停留在反复机械的知识获得,而是需要走向基于活动经验、实践体验的学习过程设计和组织;作业管理也应该被纳入课程实施中整体考量。语文作业管理要从“量的把控”转到“质的提升”上来:着眼课程取向,审视作业效能;着眼课程标准,创新作业形态;着眼课程体验,完善作业评价。

关键词:课程视角;作业管理;作业效能;作业形态;作业评价

一、作业管理应具备课程视角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的文件,其中,作业管理位列“五项管理”之首,概因作业导致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沉疴难解。“减负”政策实施多年,但成效甚微,甚至学生的负担有愈加沉重的趋势。不仅作业的量有增无减,作业的来源、形式、渠道也五花八门。因此,作业管理不能简单控制作业的数量和时间,而是要从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入手,强调整体设计,系统改革,厘清责任,提高作业的质量。

作业是什么?我们不妨立足课程视角来分析——作业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课程的说法很多,看法也多有不同,但发展的经纬取向是明确的。大体上,对课程的理解经历了从以知识传递为取向到以活动经验为取向的发展历程。如今,“生活即课程”“活动即课程”的基本理念得以确认,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在创造中习得并形成有意义的能力,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从课程视角来看,作业不应该停留在反复机械的知识获得层次,而是需要走向基于活动经验、实践体验的学习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作业管理也应该被纳入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功能上、内容上以及评价上多下功夫。

二、着眼课程的语文作业管理:从“量的把控”到“质的提升”

我们牢牢抓住核心素养这个“牛鼻子”,坚持素养或者能力的培养和测评只能在活动、任务中落实的基本认识,成功创建江苏省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着眼课程的语文作业管理从量的把控转向质的提升,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着眼课程取向,转变作业效能

从课程视角看来,作业的问题源自课程取向。以知识传递为取向的课程观会使作业沦为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工具,从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培育学科素养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高中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尤其是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尊重之,利用之,发展之,是高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这样的思想和原则指导下,作业的设计就必须由“做题”向“做事”转变,在“做事”的作业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撬动学生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着眼于“做事”的作业,不仅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形成的学科能力,更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体验。这使得作业突破了以往偏重知识传递的机械记忆和反复刷题的困局,目标任务明确,问题指向清晰,过程中活动形式丰富,实践体验深刻,语言建构与运用真实而具体,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科素养发展的加持作用显著。

我们的语文实践体验课程基地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整合课程资源、融通学科边界、创设学习情境、拓展媒介载体,用任务情境主导作业设计和组织。这样的作业旨在使“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具体可感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逐步发生,学习体验在丰富而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走向深刻。作业设计更多地把学生这个“我”纳入其中。作业有“我”,内在的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方能形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品格才能涵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建构。

(二)着眼课程标准,创新作业形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命题思路和框架”部分,就高考命题要求明确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此明确的表述,指向清晰而明了。因此,着眼于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践行,我们无须为作业的考试指向而纠结,更不应该拘泥于特定的作业形式。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以“刷题”为特征的作业设计,不仅无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的习得,反而因为碎片化作业的低效乃至无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自主意识弱化、学习能力退化。围绕学习任务进行作业设计,让语文作业扎根于生活特别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和阅读审美相结合,和技术媒介相结合,引导学生去寻找“如今最大烦恼不过考试的日子”之真义,去表达他们的思考,反映他们的看法,展现他们的收获,语文作业才不会因乏味而让人生厌,语文学习才会拥有生活的宽度和思想的高度。

我们的语文作业呈现四个特征:围绕任务设计,依托活动推进,融通学科边界,搭建学习组织。语文学科组按照18个学习任务群梳理、形成学习目标体系,在目标框架下以学习任务的形式设计作业,促使学生围绕明确的任务主题展开读、写、思、研等语文学习训练;作业更多地设计成评析研讨、演讲思辨、展示交流等活动,拉长作业活动链,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体验中建构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日常学习相结合,让语文作业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贯穿所有学习活动之中,在避免盲目增加作业量的同时,实现提升语文能力的目的;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学习活动广泛开展,在协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包括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学习组织就成了作业实施新的平台,作业的完成有了更有力的同伴支撑。

(三)着眼课程体验,完善作业评价

就语文作业而言,很多时候仅有对与错的机械评价是不够的,也是无效的。基于实践体验的作业,更多地要依靠过程性评价来推动。

我们在实施学科融通、内外联通的“大语文”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把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创作审美等语文技能作为学生关键学习能力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包括学习过程表现、具体成果案例、交流范围和反馈等方面。我们尤其注重把这种多方的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推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意愿和学习自信。

以写作作业为例,我们尽可能立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在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集会、研讨、展示、评比中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范围,避免陷入只有老师一个读者的窘境。更多读者的反馈是一种最能触动学生的有力评价。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就是较为成功的一个语文作业案例。每次课后,学生都以创作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阅读汇报。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参与之广、体验之深、收获之多,均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语文学习的过程远重于学习的结果,记录并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更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当学生通过阅读表达等基本方式完成了自己相应的学习任务,看到了自己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问题的具体成果,由此而产生的自我评价就会转变为课程学习上的自觉自主。这样的评价更具张力。

宋代朱熹有言,“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功在过程的课程实施之道实乃教育之大智慧。毋庸讳言,作业管理的确是一本“难念的经”。但我们也必须坚定地认识到,作业管理是引导学校教育教学走上育人坦途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值得我们去深究、深耕,力争让作业管理和新课程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李忠,江蘇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作业评价作业管理
“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新探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众里寻她千百度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
例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举措
一个高分子模拟计算网格的作业管理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用心摆弄数学作业评价的“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