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元教学前测与后测的设计与调查分析

2021-11-19 12:32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蚝业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后测度量实验班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蚝业小学 卓 汶

“面积”单元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面积之前对它的认识有多少?以前学习了测量的相关知识,学生是否有度量意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面积”单元时存在的差异有多大?同时,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上看,学生学习完长方形面积,能否将学习的方法与思想迁移到“角”和“体”上?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设计了前测及后测卷,试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掌握真实的学情,整体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效果,从而找准教学起点,优化教学方式与过程,制订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前测及后测设计与设计意图

前测时间:2021年3月2日。

前测节点:所有参加测试的三年级学生均未进行“面积”单元的教学。

前测对象: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和非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非实验班(以下简称“非实验班”)各51个学生,两个班级均为同一授课教师,且班级整体水平相近。四年级20个学生。

前测方式:笔试,部分学生参加访谈。

后测时间:2021年4月3日。

后测节点:所有参加测试的三年级学生均已进行“面积”单元的教学。

后测对象: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各51个学生。

后测方式:笔试,部分学生参加访谈。

二、前测及后测数据分析

对三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分别进行测试,发放前测及后测卷各102份,全部回收,全部有效;访谈47人次;经过整理、归类、统计,得到以下数据,分析如下。

【基本数据】

【数据分析】

1.“面积”未学已先知

学生虽未真正学习面积的知识,但约75%的学生已能初步识别面积,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识别率,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有所渗透,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中的课后练习题“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题目中的“最大”其实已经包含了面积的意义。

(2)面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学生在表达“我家的房子比你家的房子小”“我的手掌比妹妹的手掌大”时,就可以看出学生对面积已经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

2.测量过程易混淆

在解决周长与面积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容易混淆,但我们意外地发现,约有70%的学生能正确区分前测题中关于周长与面积的实际问题。于是,我们随机对四年级20个学生进行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访谈,只有11个(55%)学生能同时正确表达,而这11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学生能讲清楚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根据测试,我们较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而是对计算公式的运用,即测量的过程,如误用“长×宽”来求周长,用“(长+宽)×2”来算面积;或者只会套用公式计算面积或周长,但却不明白公式背后的道理。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能区分面积与周长,同时,题目以间接的方式给出信息,主要是了解学生提取与转化信息的能力。

【基本数据】

同时,我们发现学生进行比较时,在使用的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如下表:

?

【数据分析】

1.解决问题方法单一

从是否会使用比较方法来看,只有23.5%的学生会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我们随机单独访谈了10个不知如何进行比较的学生,他们基本都认为“没学过如何计算面的大小,无法比较”,由此看出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

2.度量观念较为薄弱

从方法选择上看,超过70%的学生采用最直接的观察法,这是最本能的方法;约20%的学生采用重叠法,这是当学生无法直接观察比较大小时,较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有一个学生使用了计算法,从访谈中了解到该学生接触过相关知识,但不清楚为何可以用“长×宽”来求面积;还有一个学生使用数格子法,这就是用面积单位去测量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的方法,从访谈中了解到这个学生是从课外书中的题目“通过数家里两个房间的瓷砖数量,来比较两个房间的面积大小”知道可以用比较法进行度量。由此看出,虽然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长度度量,但学生的测量基础和度量的思想比较缺乏;从一维空间线段的度量,飞跃到二维空间“面”的度量,对学生的空间认知是一次较大的挑战。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有度量意识。题目中预设了分层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比较“面”的大小。

?

【基本数据】

关于“面积”,你还知道什么 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什么内容 百/分%比 内容 百/分%比举例关于房子的面积 8.8 学习“面积”有什么用 10.8举例关于其他物品的面积 20.6 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关系 7.8知道面积单位“平方米” 1 图形的面积怎么求 6.9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4.9 面积的单位是什么 6.9其他 30.4 其他 13.7空白或没有 34.3 空白或没有 46.1

【数据分析】

学生对“面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超过60%的学生在不同场合接触过“面积”一词,但关于“面积”的数学知识,学生知之甚少。这一点,和我们测试前的预想较为吻合。

学生对“学习面积的作用”“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如何求面积”“面积的单位”这四个方面较感兴趣。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关于“面积”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前收集学生对于“面积”的困惑。

【基本数据】

【数据分析】

测试同样的问题“学习完面积,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角和长方体,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数出它们的大小呢?”实验班的学生超过60%的学生能想到以下的方法。

实验班的学生能想到“用小角量大角”“用小长(正)方体量大长方体”,主要是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了度量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度量的本质,所以能找到度量角和长方体的基本方法;非实验班的绝大部分学生缺少这一体验过程,而无从下手。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完长方形面积之后,能否将学习方法与度量的思想迁移到角和长方体的度量上。

【基本数据】

数据分析:

实验班的学生相比非实验班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度量的本质,实验班超过60%的学生能发现长度、面积、角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并能类似表达出来:

实验班的学生理解了求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所以他们在求角和体积时,懂得往“求多少个度量单位”的方向去思考,思路更加开阔。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下,当学习完长方形面积之后,学生能否将角和长方体从度量的角度建立联系。

三、基于前测及后测的教学建议

根据前测及后测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对“面积”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新调整课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从前测数据我们了解到学生对面积已经有了较为直接的感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整合,缩短“什么是面积”的教学时间。从学习度量概念的要素上来看,度量对象决定度量单位,所以,面积单位理应成为面积概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建议将原先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和第二课时“面积单位”进行整合,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面积,其实就是计算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两个课时整合在一起,不仅符合知识结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2.建立纵横联系,突出度量数学本质

长度、面积和体积都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方面的内容,它们虽然维度不同,但在测量过程中的本质却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建议在“面积”教学中创设相关情境,将一维的周长和二维的面积共同承载在同一图形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微课或复习的形式再现长度概念学习的三要素:对象、单位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度量概念学习的基本框架,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面积的学习,联系旧知学习新概念,使学生对度量概念学习的框架更加清晰:先明确度量什么,即测量对象;再确定标准,即测量单位;最后数出总数,即测量结果。这样不仅方便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而且可以借助周长概念的学习路径,促进学生对面积概念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角和体积的度量奠定了学习基础。

3.重视度量体验,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

长方形面积公式简单,学生习惯于直接记忆,这样学生会缺乏对面积本质的理解,造成计算公式使用形式化。因此,我们建议在第二课时“量面积——长方形面积”中,要做好形式与本质的过渡。在探究长方形面积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参与到拼摆测量的活动中来。例如:有的学生需要用面积单位将整个长方形摆满,再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学生摆满后,先数出每行有a个,一共有b行,用a×b算出面积单位的个数;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和宽摆出一行一列,也可以算出面积单位的个数。教师也可提供格子纸、尺子等工具,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测量方法,从“数”有效过渡到“算”,有效理解了公式的本质意义。在建立公式模型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而且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后测度量实验班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突出知识本质 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度 量
三参数射影平坦芬斯勒度量的构造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