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中医食疗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兼具实践性和人文性的一门学科。中医食疗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用来研究食物性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能够借助食物进行健康与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尽管食疗医学与中医具有众多相似之处,然而食疗医学更加注重绿色健康的理念。其核心主要是从饮食调理方面入手,并通过协调自然与人体的平衡,进而有效达到养生、去除病痛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中医食疗学所包含的食物是多方面的,例如,性味、功效以及常见的疾病食疗方式和禁忌。中医食疗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项式的输出的方式。该种方式的弊端就在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却不辅之以实践教学,容易造成理论缺乏实践作为支撑,学生学习脱离实际,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相应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多元化教学十分必要。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中医食疗思维模式,使中医食疗学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于高校大学生对临床常见病症和食疗方的实践较少,缺乏系统的认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质量较差,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职业要求。那么中医食疗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呢?
(1)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单项式的输出模式,即为仅靠教师单一的讲解,而缺乏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尽管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但该教学模式缺陷凸显,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容易造成学生兴致不高,大量理论基础知识的灌输,使学生无法一次性的掌握,而实践教学的缺失,更使得学生的学习脱离实际,兴趣降低。在多次的实践教学经验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增加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无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再者由于疫情期间,网上教学模式虽然解决了授课的困难,但是无法与学生互动,更加无法调动学生兴趣,学生一心二用,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除此之外,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同时覆盖到所有的岗位,使得教育教学常常出现与实际职业环境不相符合的情况,造成了教学质量水平不高,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教学质量评价多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教师作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极易造成评价结果缺乏准确性。现阶段,中医食疗教学中,仍以期末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得整体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新意,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基于中医食疗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既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改变,更要从课堂教学模式来改变,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开展以学生为行动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学习与应用,其授课的主体为理科学生,因而,其思维逻辑和中医的思维模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在授课中引入临床案例,比如在讲到中医食疗学中经常出现的疾病,例如,发烧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疾病,发烧时都有几种降温的方式?物理降温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快速抑制住体温的上升?通过对引起发烧的原因、发烧的种类的分析,逐步引出具体是食疗方法以及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引导学生对食疗案例的收集,目的是能够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形成中医的思维能力。
中医食疗学课程主体主要由药膳理论基础、食疗基本证候特征和临床应用三大类组成,既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理原则,同时最重要的临床食疗法则:如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进行饮食疗法的干预,也是课程的重点内容。因此,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针对不同的教学版块是有所局限的,因此,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2.1 基础理论知识版块教学模式
基础理论可结合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结合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师进行简单的内容梳理之后,让学生有个大概性的知识框架的理解,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特定专题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主题式的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更能通过以实际研究问题为主,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对于相关教学原理进行掌握与了解。其中,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引出学习话题后,对整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同时能够自主的为其确定好主题,通过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反馈的方式进行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分组讨论是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小组的学习主体,小组成员间需要主动配合与交流,在课程中能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进一步加深知识的学习,保证学习效果的提升。主题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对理论知识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搭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框架体系。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使得乏味的理论知识得到改善,教学内容也越加灵活多样。帮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3]。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有利于日后临床实践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2.2 常用辩证食疗方法版块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辨证食疗与中医内科学的内容相似,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可以引入生活案例,树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形成高效的反馈模式。并积极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评价质量体系中,进一步构成理论、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2.2.3 考核方面的教学模式
中医食疗学作为一门重要养生课程,考核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中医食疗学考核,应从课程本身出发,结合其知识结构,并充分考虑到在学生未来就业方面发挥的实效性。考核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分数制度的考核,更应该注重对中医养生功法的考核,同时注重对中医临床实践的考核。临床实践的考核不仅仅是学生临床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就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环节的主体内容包含课堂中的具体表现、课堂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能力,上述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意识、操作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其中,对于评价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根据所需内容对中医理论进行合理的调研与分析,并能够将具体的食疗方案进行展示。其二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通过展开小组合作的方式,认真完成相关课题。
2.2.4 实践指导版块的教学模式
中医食疗学作为中医的一部分,既属于中医学,又不同于中医学。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要应用于临床,因此对实践指导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翻转课堂及BOPPPS教学模式,因人、因时、因地,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课后的温故习惯与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案例或是情景要求,设计综合的食疗方案,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客观评价主体,可以通过对不同方案进行客观评价的同时,选出较为优秀的食疗解决方案,最后形成标准的参考体系。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中医食疗学的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健康愈加重视。现阶段,养生健康知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网络信息纷繁庞杂,相关保健网站尚不健全,且碎片化的食疗知识缺乏理论依据,其可信度尚未得到证实。因此,针对上述相关问题,在开展中医食疗课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养生平台的方式,在传播正确中医食疗知识的同时,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讨论。通过发布相关的养生知识、健康知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既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相关媒体平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将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打造成资料库,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将中医食疗知识、资料进行定时的推送,同时对于相关病例、案例能够通过平台展开讨论,相关素材内容也可通过平台发布,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储备能力的基础上,拓展了知识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例如,脾胃病食疗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平台推出大脑和肠道的关系等相关符合学习内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停留在表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积极探索知识的深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对于课外知识能够及时地对其产生的困惑问题进行解决。
对于课堂上学生未能完全明白或者记住的部分,高校可以构建相关小程序或者视频软件方便学生反复观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理论、实践知识的掌握。如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微课(Microlecture)、微信等。现阶段微课的主要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导入(视频设计、素材课件等)、核心内容讲授、学习与反思、布置作业(测试、反馈)、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流程,更加突出地呈现课程主体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教”与“学”分离的教学模式。因此,微课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中医食疗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课堂食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食疗基础知识与培养养生技能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培养相结合[2]。中医食疗学在中医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此,需要借助中医食疗学学科的自身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该课程的价值挖掘,创新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形成多样化、多角度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地融入新技术,提升中医食疗学的教学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