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职匹配视域下高职生入职适应力研究

2021-11-19 07:46:32
科技视界 2021年31期
关键词:适应力因素职业

黄 侃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0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长期存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都是学生职业适应力偏弱的具体体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指出,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强调了培养人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问题。因此,开展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力的研究,能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解决学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质量不高等难题,对提升高职院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完成“稳就业”“保就业”的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1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界定

关于“职业适应力”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大多将其与职业生涯适应力不加区分,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施晶晖认为,职业适应能力是从业者在新的职业活动中,支持从业者尽快达到新的职业要求标准,并且在新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职业活动的职业个性品质[2]。赵小云认为,生涯适应力就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3]。因此,本研究将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力定义为高职学生能够顺应和满足职业能力和职业环境要求,并实现职业发展的能力,也表现为“人”对“职业”的匹配度。

1.2 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特质因素理论”为研究基础。“特质因素理论”认为人所具有的特性与特长(特质)与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与素质(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反映了人对职业的适合程度。“特质”包含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人格和自身局限五个维度,职业“因素”包含职业所必备的条件、所需的知识、优势、不足和补偿、机会、前途六个方面。

2 人职匹配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影响因子探析

本研究以“特质因素理论”分析框架的五个维度,通过与多名高职就业指导专家、教育专家进行讨论,总结并归纳得到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力的5个维度、16个影响因子。

2.1 “能力倾向”影响因子分析

“能力倾向”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完成工作的潜力,或者人经过教育和培训后能到达的程度。本研究认为高职学生“能力倾向”的影响因子包含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学习本专业后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选择职业的方向和层次,是“能力倾向”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职业素养代表高职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获得与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方法、能力、职业习惯;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应有之义,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职业兴趣”影响因子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爱好、职业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成员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连接点,所以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在社会环境方面,基于从众心理,社会环境对职业的一般评价和趋势,会影响学生职业关注;在个人爱好方面,个人对体育运动、文化艺术的喜好也会对学生职业兴趣产生影响;在职业需求方面,个人对职业期待的程度,对学生职业兴趣产生影响。

2.3 “职业价值观”影响因子分析

“职业价值观”通常被认为在工作中、工作外激励人完成工作目标的因素总和。本研究认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包含职业待遇、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三个因素。其中,职业待遇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待遇、福利、工作环境来判断工作的好坏;职业发展可以认为人对职业待遇的远景期待,同时也包含了学生对获得教育、同等机会等方面的期待;自我实现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自我发挥,是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职业最舒适的一种因素。

2.4 “职业人格”影响因子分析

“职业人格”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个性,其决定了人在职业中的思想和行为,在表现上,分为外在表现和内在真我。现有研究认为,“职业人格”的影响因素包含家庭因素、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而教育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2.5 “自身局限”影响因子分析

高职学生“自身局限”反映了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受到制约的自身原因,通常这些原因包括个人健康、教育程度、个人因素等方面。其中,个人健康是因身体原因在职业选择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教育程度决定了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或职业能力的强弱;学生的个人因素是学生自身性别、生源地等在求职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

3 人职匹配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3.1 实施生产性实训主导的产教融合机制

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教育环境等因素都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方式有直接、必然的关系,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与企业生产完全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生产性实训主导的产教融合机制,是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的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机制、以生产项目为载体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标准化建立人才团队[6],将实训与生产相融合,以企业一致的标准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

3.2 完善“培养—就业”内部联动机构

学生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并不是影响学生职业适应力为唯一选项,职业需求、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对学生职业适应力有较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更为紧密的“培养—就业”内部联动机制,以学生就业工作为核心,将日常教学、实践实习、素质教育、学生活动等其他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工作同步协调开展,将高职院校就业部门、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同时纳入“培养—就业”一体化的机制当中。

3.3 完善校企双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和规格要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适应力的指挥棒。高职院校应该按照“校企双元,综合评价”的要求,建立校企双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体系的实施要求方面,必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在保障体系的标准化规范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与合作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共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保障体系实施规范化方面,应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督考核评价标准,使教师、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一线生产环境的需要。

猜你喜欢
适应力因素职业
Moderate stress is actually good for you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40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解石三大因素
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20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6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