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的适应与变革

2021-11-19 07:46冯娜娜
科技视界 2021年31期
关键词:学习者情境传统

冯娜娜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随时随地发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泛在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泛在学习的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面临挑战,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变革与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泛在学习的学习背景。

1 泛在学习的产生与理论基础

1.1 泛在学习产生的背景

泛在学习最早是由美国的马克·威士的“泛在计算”这一概念转化而来,其产生得益于技术支持这一必要条件。基于大数据平台下的移动设备,学习者基于自身的学习需求而主动的进行信息获取和问题解决。泛在学习的概念体现出泛在学习的泛在性、主动性、情境性和交互性等特征。

1.2 泛在学习产生的理论渊源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的产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泛在学习发生是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与他人包括教育者、家长以及学习同伴等人的学习过程的互动和学习资源的共享或主动获取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发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三大特征。

12.2 情景认知理论

情景认知理论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特定的情景中的活动加以改变。由美国学者Brown等人组成研究小组对学习心理研究后提出:人的知识与人的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人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而是学习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情景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基于特定的情景而发生,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

1.2.3 非正式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成人教育学专家维多利亚·马席克、卡伦·瓦特金斯针对成人学习方法研究所提出的,主张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应该是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2]。非正式学习发生于学习者需要的任何时间和场所。泛在学习多发生于非正式状态,需要特定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条件。

2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的挑战

基于泛在学习的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各要素都发生变化。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要积极适应泛在学习这种新兴学习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泛在学习模式加以结合,从而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

2.1 知识共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局限于教师

泛在学习实质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它的发生基于学生自身主动求知的欲望,个体主动的借助科技设备探索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因而泛在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和符合个体特点。学生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多元的空间里,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知识的获得、编辑、保存、提取、表现、传递乃至创造都将在智能化的环境里进行,这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泛在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活动的产生。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依附于教师。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对知识的占有和垄断,使得学生获取知识受到限制。泛在学习的背景下,学生知识获取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渠道拓宽,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增加对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在后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当今时代,知识反哺现象成为常态化现象。

2.2 课程资源共享——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不局限于教材

泛在学习的发生基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结构与以技术支持的网络资源信息相交互影响的过程。因而,泛在学习并不是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结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网络资源信息双方互动发生变化的过程。泛在学习实质上基于学习任务为本位,构建起以学习任务为核心的资源交流平台,形成由多方主体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主要形式的虚拟学习社区。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是教材。泛在学习背景下,网络学习资源的开放,使得学生课程资源获取方式得以拓宽。学生通过借助科技设备获取课程资源或者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网络学习资源较传统的教材而言,具有更新快、易获取、较便捷等优势和特点。网络课程资源共享使得学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获取到来自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教师等多方面人员的见解。

2.3 学习场域的共享——学生获取知识的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

泛在性是指泛在学习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泛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活动,不限于特定时空,具有泛在性的特征。泛在学习环境下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时间将不同地域的学习者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虚拟学习社区,通过这种无缝学习空间中的资源链接构建社会认知网络,以达到快速有效传播知识的目的[4]。泛在学习的发生不是预设性的过程,而是伴随一定的情境。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或者获取某种知识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泛在学习具有情境性的特征,能够为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情景中提供不同的学习服务。泛在学习的情境性还体现在能够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联系起来,对于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虚拟的网络情景中加以解决。泛在学习背景下,开放课堂的兴起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依附于课堂活动的局面。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拓宽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场所的延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泛在学习更多的是以一种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而存在,泛在学习发生的学习情境更加灵活。学生突破传统的固定地点、固定座位等模式,使得学习随时随地的发生。

3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的变革路径

泛在学习背景下,高校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挑战。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应该积极适应泛在学习的背景并加以调整和变革。一方面,积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合理的手段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另一方面,保持高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系统性、知识连贯性等优势,吸收泛在学习个性化服务等优势,积极加以调整和变革。

3.1 整合课程内容,引入网络课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科技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变革,同时也为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泛在学习的发生基于必要的技术支持,要实现科学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创新必须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教育系统应该积极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科技更好的服务和辅助教育。现代科技设备的出现并非其本身的发展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而是对其不合理利用导致其成为限制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利因素。对于现代科技设备的合理利用能够使其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因素。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具有便捷性、易获得性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学校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重视对课程资源库的管理,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资源建设机制[5]。现代科技设备促进抑或是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合理管理与使用。对于高校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合理管理和使用现代科技设备对于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2 给予调控空间,建设开放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依附于课程表,发生于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泛在学习突破学习条件的时空限制,使得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常态化的现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合理进行调整,对传统的刻板执行课程表以时间为教学活动的节点,适度转向以项目或教学单元为节点的方向调整。开放课堂以其学习场所开放、学习内容开放的特征在泛在学习的背景下受到关注,教师要致力于开放课堂的建设和开发。开放课堂的建设不仅需要教学地点的开放,还包括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

3.3 捕捉知识碎片,促进深度学习

泛在学习具有泛在性、情境性等特征,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的产生伴随特定的情景。因而,泛在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的优势,能够弥补泛在学习过程中碎片化学习的不足。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教会学生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会学习,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筛选辨别无效信息。改变传统的以教授知识内容为中心的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科技设备的合理因素。教师同时要看到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达到的方面,充分挖掘自身角色的优势所在。教师要克服现代科技设备发展带来的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将知识系统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度学习的发生。

3.4 依托数据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

泛在学习背景下,学生具体知识的获得更加便捷。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学会学习不仅是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而是学生收集、分析、应用、巩固、反思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为学生制订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服务。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要求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且对学习轨迹进行记录跟踪,有针对性地提出辅导性的决策支持[6]。教师通过构建情境感知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分析学生所处的位置和所需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选送合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打造无缝智能的学习空间、优化系统的学习机制和自主调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提供的泛在学习服务[7]。

猜你喜欢
学习者情境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护患情境会话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