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例的护理体会

2021-11-19 08:02秦沙沙鄂海燕董玉霞魏永春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施灸督脉血瘀

秦沙沙,鄂海燕,唐 玲,张 敬,董玉霞,魏永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肛肠科;2.护理部,北京,100078)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国内研究[1]统计发现,该病发病率为33.05%,其中青春期女性约占50%,并且多见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年女性。原发性痛经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下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部分患者可伴有月经周期、行经时间和经量异常以及腰酸乏力、恶心呕吐等其他全身症状,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痛经对患者的饮食、起居、出行都有一定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混淆病情,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对生育和生命造成威胁[2]。及时正确地评估痛经,对痛经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罗元恺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瘀热壅阻、气血虚弱4型[3],其中以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型多见,寒凝血瘀型治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督脉灸称督灸,亦称为“铺灸”“长蛇灸”“火龙灸”,是在督脉上铺敷中药(辨证配药)、姜泥,将艾绒置于督脉上施灸,从而治疗疾病的一项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较之传统的隔姜艾柱灸法,其受热面积大,热力强、温通力好、见效快,功效卓著[4],可获通督益肾、培元固本、温通气血、调理脏腑之效[5]。本文总结了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主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收治入院,患者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肢冷畏寒,舌苔白有瘀点,脉弦涩。中医诊断: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寒凝血淤证;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专科查体:影像学检查、盆腔检查未显示明显器质相关性病变。2021年5月10日开展督脉灸治疗,患者在接受该治疗前半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止痛药、镇静药或者激素类药物治疗。

治疗前患者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CMSS)[2]得分 6 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6]得分7分。根据患者自身主观感受,经过1个周期的治疗,CMSS评分下架至4分,VAS评分下降至5分。经过3周期的持续治疗后,CMSS评分降为1分,疼痛消失,患者自诉症状明显改善。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2.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妇产科学》[7]中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疼痛程度不一的下腹部疼痛,经B超、妇科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8]:主症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次症:①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②经色黯而有血块;③畏寒;④手足欠温;⑤面色青白;⑥恶心欲呕。舌脉:舌暗苔白,脉弦紧。以上主症必备,次症②、③具备1项,其余次症具备2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1.2 痛经症状评估:痛经症状积分参考修订后的中文版痛经COX量表,该表涵盖了痛经常伴随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和躯体4方面的症状共18条,每一条又从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评分,症状程度依据无、轻度、中度、严重、非常严重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4分,症状持续时间依据无、<3 h、3~7 h、7~24 h、>24 h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4分。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分别计分,既可分析某一或某些主要症状得分,又可条目得分相加得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2.1.3 疼痛症状评估:VAS评分法评估,用0~10 cm的刻度尺,量化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VAS指数0代表无痛,10 cm代表无法忍受的剧痛。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2.2 护理措施

2.2.1 中医特色护理:督脉灸是在督脉上进行铺灸的疗法,又称“长蛇灸”“铺灸”,施灸部位主要以督脉为中心,辐射夹脊穴及背俞穴,膀胱经第一侧线,起于“大椎”而止于“长强”。①操作前:患者俯卧,露出脊背,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②施灸部位:大椎穴至长强穴的脊柱部位,在施灸部位撒中药粉;③操作中:在中药粉上铺一层纱布,沿脊柱在纱布上铺加热好的姜末,姜末铺成梯形,上窄下宽,下层宽度约7~8 cm,上层宽度5~6 cm,高度约3~5 cm。(如图1所示)。在姜末的上面置梭形艾绒,点燃艾绒的头、身、尾3点,任其自燃自灭。待艾绒燃尽后,再铺上梭形艾绒复灸,一般燃3壮,3壮用时约用45 min。完成后依次揭掉覆盖物,移去姜末,用湿热毛巾把皮肤轻轻擦拭干净。④治疗疗程:记录月经周期,每次治疗均在月经前3天开始进行,1周1次,连续治疗直至此次月经期结束,此为1个治疗周期,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⑤注意事项:灸后注意保暖,饮用1杯温水,24 h内不宜洗冷水澡。冬季应避免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操作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温度是否合适,以免发生烫伤,若出现烧灼、热烫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操作后若有局部发红属正常反应,稍后即可消退。

2.2.2 常规护理:腰腹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可以热水袋敷小腹,防止小腹受凉。少喝凉水,避免吃寒凉的食物,选择温热性水果,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疼痛发作时,要对症处理,如服用止痛片、喝热红糖姜茶水等。平时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做好解释和宣教工作,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听轻音乐,放松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刺激。

3 讨论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经期前后血海由气血充盈转空虚,机体尤易受到外邪侵袭,从而引起寒凝经脉,督脉阻塞,胞宫气血不通,故而疼痛,经期结束后胞宫气血渐趋恢复,疼痛渐止,但病因尚未祛除[9]。若患者在月经期间外感风寒湿邪、或过食生冷、冒雨涉水、情志不遂及劳累过度等,均可导致寒犯督脉,与血相搏,气血失和,引起寒凝血瘀型痛经。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须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为主要治疗原则[10]。中医学对痛经的治疗可追溯于汉代[11],《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诸多研究[12-13]报道显示,中医药治疗痛经疗效不仅优于西药,而且具有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等优势。

《素问·骨空论》首次强调督脉生病以骨、针、药熨治督脉,可改善病症。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良,研究发现艾灸加温结合辨证药物铺于督脉之上,可温经通络,促进阴阳平衡、行气活血、调整虚实、通痹止痛、卫外御邪,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4]。督脉交会于各阳经,为“阳脉之都纲”。皮肤腠理通达阳气,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温煦机体。因此,督脉灸的治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尤为有效,这与徐飞等[15]研究结果相一致。

艾灸是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温煦脏腑,振奋阳气等功效,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在痛经治疗中应用广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叶的药物作用和燃烧后释放的热能及类似红外线样作用,经过经络和神经的传导,传递至盆腔,从而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抑制子宫平滑肌的异常活动有关[16]。督脉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督脉灸单次灸量较大,灸时较长,而且灸位处于督脉,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灸之可大补元阳之气、温通散寒、活血祛瘀。②督脉灸属于灸法中隔物灸范畴,施灸部位不仅包括了督脉、还涵盖了脊柱两侧的夹脊穴及背俞穴。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阳气,艾灸督脉可更大程度激发人体阳气,更充分发挥温煦、推动等功能,从而协调全身多种生理活动。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施灸背俞穴可激发五脏六腑之经气,调动全身脏腑的功能,施灸范围更广[17]。③艾灸之艾叶,为“血中之气药”,既能行气又可活血,还对气血兼有补益之效,气行则血行,血行则不致留而成瘀。艾叶还兼具温中散寒之用,生姜之温热可协助艾叶散寒,因此艾灸切中病机,则邪去痛自止[18]。因此督脉灸可以达到散寒暖宫、温通经脉、活血祛瘀之效。④督脉灸同时集合了艾叶、经络、姜汁等多因素的优势,作用机制更全面,更大限度地调动脏腑功能,多途径的防病治病[19]。

综上所述,督脉灸能充分发挥经络和艾叶、姜末的共同作用,共凑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在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方面效果显著。今后,临床可深入研究,增加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明确其使用规范。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施灸督脉血瘀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中暑
最方便的健身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督脉循行考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